《水浒传》中的主角是谁?梁山好汉?
不,这说法过于笼统了,那梁山上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中,也有不少是鱼目混珠的龙套,压根没多少戏份。
那是武松、鲁智深、林冲或是宋江吗?
不可否认,这些角色在书中的戏份最多,得到了作者施耐庵最多的照顾,因此他们的形象格外立体,才得以“火出圈”,但从结局来看,他们可压根不像主角。
(宋江、燕青剧照)
毕竟鲁智深打完方腊没多久就听潮圆寂了;武松则是断了一臂之后留在六和寺郁郁而终;那林冲则是患上风瘫,半载后身故;至于宋江,他虽归朝接受了封赏,但好景不长,皇帝终是对他行了鸟尽弓藏之事,他也只能接受喝下一杯毒酒之后一命呜呼的命运。
也正因为如此,有一位好汉比起他们才更像是“主角”,笔者所指即是那“浪子”燕青,毕竟这哥们是得了最好的结局,不过他为何会在征方腊后铁了心离开宋江,脱离梁山?难道这哥们开了天眼,能知晓后事?
答案自然并非如此。
一、忠义的浪子
说燕青是主角,绝不仅仅只是因为他得了最好的结局,而是因为他的人设就好似是各种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一般,开始时不过是小人物,却凭借自己心中的侠义闯出了一片天。
他最初只是卢俊义府上的一个下人,虽然名义上是卢俊义的义子,但卢俊义终归只是把他当下人看,这一点,从他们的对话就能看出来,卢俊义更多的是命令,而是不是交流,很多时候,他都是固执己见的。
(燕青、卢俊义剧照)
但燕青却格外懂得感恩,哪怕他一度被卢俊义赶出家门,他也始终记得卢俊义的好,誓死追随卢俊义,群雄救卢俊义时,燕青也豁出了性命,丝毫没考虑后果。
或许是因为他足够忠义,因此即便他只是卢俊义府上的下人,后来也还是在高手如云的梁山之上坐上了三十六天罡中的最后一把交椅。
但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燕青终归还是离开了卢俊义,也离开了宋江。
二、潇洒的结局
不知道施耐庵是不是刻意为之,征方腊的过程中,有不少原本有亲友团的好汉,最终都难逃与亲友天人永隔的命运,但卢俊义和燕青却是例外,他们这主仆,或者说是“父子”二人都活了下来。
只是二人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卢俊义是决心归朝接受封赏,而燕青则选择离开宋江。
此时书中只提到这么一句:“燕青纳头拜了八拜,当夜收拾了一担金珠宝贝挑着,径不知投何处去了。次日早晨,军人收得字纸一张,来报复宋先锋。宋江看那一张字纸时,上面写道是:辱弟燕青百拜恳告先锋主将麾下:自蒙收录,多感厚恩。效死干功,补报难尽。今自思命薄身微,不堪国家任用,情愿退居山野,为一闲人。本待拜辞,恐主将义气深重,不肯轻放,连夜潜去。今留口号四句拜辞,望乞主帅恕罪。”
(李师师、燕青剧照)
对宋江,他甚至都没有当面去请辞,而是直接走,仿佛生怕宋江要怕他留在身边一样。
燕青不是为人忠义吗?怎么此时抛弃兄弟们时却没有半点犹豫?
答案或许很简单,当初他面见李师师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三、燕青与李师师
梁山能够顺利接受招安,李师师这风月女子可谓功不可没,毕竟她可是皇帝身边的红人。
但说来奇怪,李师师也并不是那种人尽可夫的女子,当初她见宋江的时候,就觉得这家伙上不得台面一般,难掩嫌弃之情,而在面对燕青之时,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柔情。
(李师师剧照)
她不仅要看燕青身上的花绣,还做出了诸多暧昧的举动,燕青虽然不是贪色之人,但为了梁山的兄弟们能有光明的前途,还是半推半就的接受了李师师的好意。
同时他也借着这段亲密接触的机会,问了李师师一些问题。
书中只道:“小人是北京大名府人氏,人都唤小人做浪子燕青。当初俺哥哥来东京求见娘子,教小人诈作张闲,来宅上入肩。俺哥哥要见尊颜,非图买笑迎欢,只是久闻娘子遭际今上,以此亲自特来告诉衷曲。指望将替天行道、保国安民之心,上达天听,早得招安,免致生灵受苦。若蒙如此,则娘子是梁山泊数万人之恩主也。如今被奸臣当道,谗佞专权,闭塞贤路,下情不能上达。因此上来寻这条门路,不想惊吓娘子。”
李师师是怎么回应的?
她只说了句:“休恁地说!你这一般义士,久闻大名。只是奈缘中间无有好人与你们众位作成,因此上屈沉水泊。”
其实燕青说的那番话可以说是大逆不道了,毕竟正如前文所言,李师师与宋徽宗关系亲密,燕青这么说,就不怕这女子反手就把他的话告诉皇帝?
而李师师没这么做,反而安慰燕青一句,这便足以说明问题,“朝廷里奸臣当道”并非虚假传闻,而是事实,李师师也清楚这一点。
(燕青、李师师剧照)
这即是问题所在,连皇帝身边的人都知道朝廷里奸臣横行,那后来的他们即便归朝接受封赏,也难免被那帮人迫害。
正所谓“好言难劝想死的鬼”,对于燕青而言,他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他早已挑明了归朝将要面对的一切,甚至他完全可能料到,自己若要在那奸官横行的朝廷里度过余生,就难免要与那帮人同流合污,要不就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当他努力拉过兄弟一把之后,也就问心无愧了,他挑着一旦金银珠宝潇洒离去,余生只为自己而活,终于做了一回“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