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这个标签,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吧。这是中国家用电器的能效标签。而下面这个,则是中国首批纯电动乘用车能效分级表。这下好了,那些经常说买电车等于买电器网友们,当了一回大预言家。



那这个所谓的能效分级究竟是怎么回事?对消费者究竟有没有参考?以前的电动车怎么没有能效分级表?为什么能效分级制度被部分网友口诛笔伐?一篇文章解释来龙去脉。

首先,之前有没有类似的车辆能效标识?



这张是某车型的能源消耗标识,就是我们常见的,新车玻璃上张贴的“小黄纸”,其中很明确的写到了车辆的电能消耗量,并贴心的帮消费者换算了这个电能约等于多少油耗,且每百公里需要的成本是多少。如果你看的够仔细,还能看到下面关于开空调续航打折的信息。

但这种表述方式有几个问题:

  1. 太过具体的数据,反而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不够直观,很多人买车的时候,只想知道省不省油,省不省电。百公里相差0.X度,1.X度电,对消费者来说无关痛痒。
  2. “小黄纸”的能效数据,是根据几个固定的循环测试方法而来,比如大家常见的NEDC/CLTC。运行测试时不开空调,加速缓慢,极速只有114km/h,且近乎20%的时间在怠速,不太贴近消费者日常的用车体验。



去年8月的一场能耗测试直播中,小鹏汽车的何小鹏就呼吁相关单位参考电器能效分级,来测试电动车的能效,并得到网友的一致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诞生了新能源汽车能效等级分级制度,用来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根据这次标准的制定者,《中国汽车能效联盟》称:能效分级标准借鉴家电能效分级,采用五级制,测试更贴合日常综合工况,包含高速、低温、空调等真实场景。续航方面,标注 “典型天气续航”(20℃)和 “极端天气续航”(-10℃);电耗引入 “每吨百公里电耗”,使不同重量车型能公平比较;补能明确 “20%-80% 区间实际充电时长”,避免被 “峰值功率” 误导等一系列举措。

按照以上的标准,以行车、空调、驱动、补能等4大能耗方向为基础,综合考量一台车的整体能效。



当然,标准搞好了,肯定要先运行一轮的,所以抽检了市面上常见的12台纯电车型,有合资有自主,有SUV有轿车,基本上涵盖了大家常见的一些纯电车型,测试成绩如下。



按照整体能效来看,参加测试的12台车中,11台都获得了一级能效。看似能效测试表现令人满意,但也有很多网友提出了部分质疑。

“测试12台,11台都是最优,那这个测试有什么意义?”

“说是靠近真实情况,高速到底什么速度?跑多久?”

“区区-10°还算极端天气?那东北那些-30°的情况怎么说?”

“空调能耗的测试标准是什么?加热还是制冷?各占比多少?加热是几度到几度?制冷呢?”

网友们的担心确实有其道理,毕竟相比油车,新能源车的续航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但作为一个新兴的测试标准,确实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其实对于我这个乐子人来说,以上的这些我都不关心,我只在乎一件事:

第一台官方认证的五级能效车,会是谁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