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位军人几乎参与了从辛亥革命到国共内战的全部重大历史事件,他曾是黄埔军校总教官,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更是蒋介石的军事大脑。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唯一一位不被允许投降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被周恩来总理亲自斥为"千古罪人"。这个人,就是何应钦。
从黄埔走向反革命之路
1890年4月2日,何应钦出生于贵州省兴义一个地主家庭。早年,他与众多有志青年一样,东渡日本求学,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何应钦回国参加革命,先是在家乡贵州从事军事工作,担任讲武学校校长、军长参谋长等职务。
1924年,何应钦来到广州,加入国民革命军,被任命为大本营参议、黄埔军校总教官兼教导第一团团长。正是在黄埔军校期间,他开始与革命青年中的佼佼者、共产党人周恩来等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谁能想到,这位军事素养出众的将领,日后会与周恩来等人走向截然不同的历史道路。
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国民革命军节节胜利。然而,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尖锐。1927年,历史来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4月12日,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上海爆发,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这场政变的一个重要策划者,就是何应钦。
4月22日,何应钦参加了东路军指挥部的"剿共"会议,研究"剿共"方案。会上,他极力支持"剿灭共产党"的主张。4月9日,何应钦南京直接领导解除了林柏渠(林伯渠)所率的第6军3个主力团武装,包围工厂罢工和总工会,逮捕了大批共产党员。次日,他又命令全军解散各工会组织,对工人实施血腥镇压。
这场政变被历史学界称为"四一二惨案"。就在这短短几天内,何应钦从一位革命军人变成了臭名昭著的反革命刽子手。他的手上沾满了革命志士的鲜血,这也是日后周恩来将其斥为"千古罪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何应钦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此后,他又历任军政部次长、参谋总长等要职,成为蒋介石最信任的军事将领之一。在军阀混战的乱世中,何应钦凭借其军事才能和对蒋介石的忠诚,迅速崛起,成为国民党军队的实际指挥者。
就这样,一个曾经的革命军人,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选择了反动的一方,走上了反革命的不归路。从此,何应钦的名字与血腥镇压、叛变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不可饶恕的罪人。
抗战中的妥协与争议
1930年3月,何应钦出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开始全面掌控国民党军队。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对中国的威胁与日俱增。作为军政部长,何应钦本应带领国民党军队奋起抵抗,保家卫国。他的表现却令人大失所望。
1933年5月,何应钦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这一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放弃了中国政府对东北的主权主张。协定规定,中国军队必须撤出长城以南一定区域,形成非军事区,这等于进一步向日本让出了中国的领土。
更令人愤慨的是,仅仅两年后的1935年6月,何应钦又与日本签订了《何梅协定》(又称《秦土协定》)。这一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华北非军事区的范围,同意从河北省撤出中央军和党政机关,实际上把华北拱手让给了日本。为此,何应钦被当时的爱国人士痛斥为"民族败类"。
全面抗战爆发后,何应钦任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是国民党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之一。然而,在抗战中,他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将主要精力放在"防共、反共、限共"上,而非全力抗日。1941年1月,何应钦策划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围攻新四军,造成近万人伤亡。这一事件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严重削弱了中国的抗战力量。
在军事指挥上,何应钦同样表现不佳。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何应钦指挥失当,导致国民党军队接连败退,丢失大片国土,损失50多万精锐部队。这次战役被称为"中国远征军的滑铁卢",何应钦因此背负了严重的历史责任。
抗战期间,何应钦的一系列对日妥协行为和军事指挥失误,使他在民众心中的形象每况愈下。他不但没有履行一个军人保家卫国的职责,反而成为中国抗战中的一个消极因素。这也是后来新中国不允许他投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败退台湾与历史审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终于取得胜利。9月9日,何应钦代表中国政府在南京接受了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这本应是一个光荣的时刻,然而历史并没有因此原谅他过去的罪行。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矛盾再次激化。1946年6月,何应钦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随后又回国担任国防部长。在这一职位上,他全力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决策,指挥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
1948年是国共内战的关键一年。这一年,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三大战役相继打响,人民解放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作为国防部长,何应钦对国民党军队的溃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些战役中,他的指挥再次暴露出严重不足,无法阻止国民党军队的全面崩溃。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逃往广州。随后,何应钦随蒋介石辗转广州、重庆、成都,最终在12月逃往台湾。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选择了留在大陆或向新中国投诚,但何应钦始终紧随蒋介石,成为坚持反共立场的代表人物之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对待国民党战犯采取了"既往不咎"的宽大政策,允许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投降并获得宽大处理。然而,何应钦却成为一个特例——他是新中国唯独不允许投降的国民党将领。
为什么新中国对何应钦如此严厉?原因在于他的罪行太过严重。
作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他手上沾满了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鲜血;
在抗日战争中,他主导签订多项丧权辱国的协定,在军事上消极抗日;
在解放战争中,他是发动内战的主要责任人之一。综合这些因素,何应钦被视为民族的罪人、革命的敌人,不配获得新中国的宽恕。
在台湾,何应钦继续担任国民党政府的高级职务,包括"国防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等。然而,他与蒋介石的关系却日渐恶化。蒋介石怀疑他在国共内战中未尽全力,甚至可能有通共倾向,因此对他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晚年的何应钦,虽然地位显赫,但内心却充满了失落和无奈。
千古罪人的历史定位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何应钦为首,公布了第一批战犯名单。在这份名单上,何应钦被明确定性为"不予受降"。这意味着,即使他选择回到大陆投降,也不会获得新中国的宽恕和接纳。这一决定的背后,是周恩来总理的坚决态度——他曾多次公开表示,何应钦是"千古罪人",其罪行不可饶恕。
为什么周恩来对何应钦的态度如此坚决?这要追溯到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当时,作为政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何应钦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周恩来亲眼目睹了大批同志遇害,自己也险些丧命。这段历史,在周恩来心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痕。
除此之外,何应钦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也令人不齿。作为军政部长和参谋总长,他不
但没有全力抗日,反而签订了《塘沽协定》和《何梅协定》等丧权辱国的条约,向日本让出了大片国土。在军事指挥上,他屡屡失误,导致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这些事实,使他在历史上背负了"汉奸"、"卖国贼"的骂名。
1987年10月21日,何应钦在台北病逝,享年97岁。他的一生,几乎跨越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部重大历史事件。从黄埔军校的总教官,到"四一二"政变的策划者;从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军政部长,到指挥溃败的国防部长;从蒋介石的心腹,到被周恩来斥为"千古罪人"……何应钦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
他的死亡,并没有平息历史对他的审判。在新中国的官方史学界和主流媒体中,何应钦的形象始终是负面的。他被视为民族的叛徒、革命的敌人、历史的罪人。1989年,《人民日报》等官媒发表文章,再次确认了何应钦作为"千古罪人"的历史定位。
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官方史学界对抗战历史
进行了全面回顾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何应钦在抗战中的消极态度和对日妥协行为再次受到批判。历史学家们指出,作为国民党军队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之一,何应钦应对抗战的失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的评判是严厉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何应钦无疑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有过辉煌的军事才能,也有过不可饶恕的历史罪行。从革命军人到反革命刽子手,从抗日将领到内战败将,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整个历史进程。
无论如何评价何应钦的一生,有一点是确定的:他的所作所为,使他成为了新中国唯独不允许投降的国民党将领,成为了被周恩来斥为"千古罪人"的历史反面教材。这一历史定位,既是对他个人的审判,也是对那段历史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