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2025年5月19日是第15个“世界家庭医生日”,今年活动主题是“签约有感,健康可及”。在第15个“世界家庭医生日”即将到来之际,笔者向广大的家庭医生群体致敬——你们对卫生健康事业的热爱和付出,是“全民健康”大厦的稳固基石。
笔者查阅了我国历年“世界家庭医生日”的活动主题,发现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是自2017年开始组织相关活动并确定相应活动主题的。2016年5月25日,国家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围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标志着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正式起步。由此,一场事关所有家庭的基层改革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数百万基层医务人员用脚步丈量社区、以真情联通阡陌,信守与居民的约定,将党和政府的关怀直接送到居民的家里。
历经9年,国家层面和各地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循序渐进积极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加强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推进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积极扩充家庭医生队伍;强化签约服务内涵,突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推进有效签约、规范履约;健全签约服务激励和保障机制,在签约服务费、医保报销、服务项目、转诊“绿色通道”等方面突出政策引导支持,强化政策协同性,夯实签约服务政策效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
历经9年,居民们对家庭医生已不陌生,对签约服务有了更多融入日常生活点滴的认识。通过面对面、打电话或者微信联络,签约居民可在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宣教、疾病预防、就诊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获得家庭医生提供的便利的签约服务。对一些远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而言,家庭医生成了一条他们关爱家中老人的情感纽带。
伴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不断往前推进,当前,我国的家庭医生既可以是全科医生,又可以是在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其他类别临床医师(含中医类别)、乡村医生及退休临床医师。各地按照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网格化布局,引导三级医院采取“包干分片”方式,通过对口支援、科室共建、人才下沉、多点执业等多种途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起壮大签约服务力量,共同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我国已基本实现所有地市和县(市、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团队数量持续增加。从整体规模上来看,这支队伍已然成长壮大,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
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场景,从《健康报》的报道中可见——
家庭医生是距离居民最近的“健康守门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并动态维护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评估;为签约居民提供问诊、转诊、预约上级医院门诊号源服务;做实健康科普,按照节气向签约居民推送健康生活方式、健康体重管理、膳食营养等健康提醒等。
家庭医生是健康中国的“神经末梢”:了解居民健康需求,开设家庭医生工作室、设置健康议事点、开发差异化服务包,实现服务精准、主动触达;创新工作方式,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分制”,激励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推进医防融合、医防协同,发布网格健康指数、慢性病控制率、疫苗接种率等健康信息。
家庭医生是社会治理效能的“放大器”:聚焦“一老一小”,深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脱贫人口等重点人群服务工作;提升人文关怀,探索“安宁疗护家医签约”,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家庭医生团队提供临终疼痛管理、心理疏导等服务;联动社区治理,与社区网格员、社工形成协作网络,践行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个窗口,可见证新时代我国人民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的进程。与此同时,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和慢性病年轻化趋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跃迁,提升家庭医生职业荣誉感、健全激励机制、发挥基本医保引导作用、强化服务质量考核和监督力度等改革也在向纵深推进。
当每一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都承载着个性化的健康承诺,“人人享健康”愿景的实现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健文
编辑:秦明睿
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