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近日,在北京上大学的小艺(化名)来到联通西单营业厅的电报窗口,一口气给亲人朋友发了六封电报,累计269字,共花费37.66元。她说,之前听说杭州关停了电报服务,所以抓紧来这里体验一下。
电报,这一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的通讯手段,随着光纤网络的飞速发展已悄然退出日常通信。目前,北京联通西单营业厅成为全国最后一个电报业务点,近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
发电报贵吗?
每字收费0.14元 33年没涨价
4月30日,北京联通西单营业厅的电报窗口熙熙攘攘,队伍排成长龙,大家都在等待发出一封手写的电报。营业厅经理吴薇告诉记者,这一天创下了发电报的最高纪录——127封。而此前,平均每天一两封才是常态。
顾客人数的激增有迹可循。3月24日,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宣布,现有电报网设备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已无法正常收发电报,将从5月1日起全面停止杭州地区电报服务。这也意味着,北京成为全国唯一提供发电报服务的城市。
北京人记忆中的“电报大楼”1958年竣工,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综合通信枢纽”,如今已另作他用。封面新闻记者戴云 摄
日前,记者实地探访了北京联通西单营业厅。电报窗口位于营业厅内一角,四周环绕着复古的红色装饰,“有封电报请查收”“给爱的人发一封电报”“全国唯一电报业务点”……各种大字标语格外吸睛。
发一封电报需要几步?窗口工作人员介绍,顾客需在电报纸上手写收报人姓名、联系方式、地址、报文等信息,目前仅北京、合肥、广州、河北、山东五地可接收电报。
至于收费标准,每个字计费0.14元,包括收件信息和报文,“自1992年以来一直没有涨价”。以记者发送的电报为例,55字共收费7.7元。
“窗口工作人员拿到填好的电报纸,将信息传送给电报大楼的电报员,由他们打印、盖戳、折叠封装,最后交由快递人员派发。”吴薇介绍,收件人只需等待快递投送即可。在时效方面,北京同城约两天可收到,其他地方则无法保证。她举例说,此前一位顾客发至山东青岛的电报,约一周才寄送到。
电报单填报模板。封面新闻记者戴云 摄
谁在发电报?
年轻人居多 内容多祝福、流行梗
如今还有谁在发电报?吴薇注意到,前来发电报的以年轻人为主,也包括一些对电报有情怀、感兴趣的中老年人。随着顾客数量“飙升”,需加班加点处理电报业务。她透露,“五一假期”累计受理587封电报,基本都是慕名而来,甚至有专程从杭州赶来的顾客,又将电报发回杭州。
在报文类型方面,较常见的是各类祝福语和“流行梗”。大学生小艺告诉记者,她发送的六封电报内容各不相同,比如给父亲发送“增强自身本领”,给朋友发送“有事速回微信”等搞怪语。由于收件人不在上述五个收件地,小艺决定将电报寄送给自己,之后再转交。
北京人记忆中的“电报大楼”,虽已走入历史,但楼内还存有早年的“电子传真机”。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
此前,小艺对电报最大的感知是“惜字如金”,如“母病速归”等简短意赅的文字。这是因为电报服务自诞生起便按字数计费,相对于当时居民收入而言价格较高,普通用户需“精打细算”。自得知杭州关停电报服务后,小艺便想抓紧来打卡体验一番。
北京市民李先生特意在女友生日这天赶至电报窗口,发送了一首“藏头诗”,祝福女友生日快乐,“感觉这样很有纪念意义,以文字的形式留存下这份祝福”。
“大家之作为在通讯发达的今天,还会选择电报这种形式,实际是出于一份怀旧的情怀。”吴薇告诉记者,有位顾客为祝贺朋友考上研究生特意来发电报,因为“贺电专指电报,别的都无法代替”。
为何保留电报业务?
只为守护怀旧情怀
记者注意到,电报窗口旁设置了一处打卡点,摆放着电报机模型、冰箱贴、书签等文创产品,其中一款售价29元的电报大楼冰箱贴颇受欢迎。
北京联通西单营业厅的电报窗口。封面新闻记者戴云 摄
始建于1958年的电报大楼,位于西城区西长安街11号,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综合通信枢纽,也曾是亚洲最大的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厅。有数据显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高峰时仅大楼一天的收发电报量就能达到10万封。
随着通信技术发展,为电报业务服务了59年的北京电报大楼一层营业厅于2017年6月15日宣布停业,唯一电报业务窗口搬迁至位于复兴门内大街的北京长话大楼。2022年,长话大楼的电报窗口也关停,后搬迁至如今的联通西单营业厅。
北京人记忆中的“电报大楼”,曾是亚洲最大的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厅。2017年6月停业后,电报业务窗口搬迁。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
放眼世界,电报同样正加速退出历史舞台:2004年元旦,电讯盈科停止香港境内电报业务。同年,荷兰的电报服务宣告停止。2006年,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西联宣布终止所有电报服务。2022年年底,德国邮政正式停办电报业务……
联通业务负责人坦言,目前的电报业务并不挣钱,甚至干一单赔一单,“但因为至今还有人在发,我们决定将这项业务延续下来,也是为了守护大家的怀旧情怀”。
北京老“电报大楼”,还存有早年的“电报设备”。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