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16日讯(记者 闫军)公募基金改革方案落地后,市场最为关心两个话题:一是基金产品该如何挂钩业绩基准;二是首批浮动费率花落谁家。
围绕这两个问题的最新消息是,首先,业绩基准已经在完善中,各家产品不会简单粗暴仅以沪深300指数作为业绩比较基准,而是针对产品选择更为详细、复杂合理的业绩基准;其次,公募改革后的首批浮动费率即将在近期上报,目前20余家基金公司的上报材料已经准备就绪,托管行基本谈妥。
浮动费率产品的推出,在公募改革中有明确要求:在未来一年内,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行业头部机构,发行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试行一年后,及时开展评估,并予以优化完善,逐步全面推开。这意味着主动权益类产品中,浮动费率基金发行将成为常态与主流。
浮动费率产品上报即将开闸,围绕着近期市场讨论较多的三大问题,财联社进行了相关调查与采访,试着先来解答市场关注的焦点。
一是首批20多家基金公司基本出炉,托管行就绪
在公募改革方案落地当天,就有消息显示,有20余家机构做好申报发行浮动费率新产品的准备工作,其他机构也将在准备就绪后陆续上报。
目前看来,20余家基金公司基本敲定,几乎包揽了主动管理基金前列的公司。
尽管要以证监会披露的最终消息为准,但综合来自机构、渠道等多方消息显示,公募改革后首批上报浮动费率的机构已经呼之欲出。
首先,2023年获批的浮动费率基金的基金公司公司在列,这些也是头部大厂。比如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景顺长城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博时基金、招商基金、嘉实基金、南方基金、富国基金、汇添富基金、工银瑞信基金、银华基金、大成基金、中欧基金、兴证全球、华安基金。
而在业内主动权益发展较靠前的鹏华基金、万家基金、东方红资管、天弘基金也悉数在列,此外,平安基金、安信基金、信达澳亚基金相对有特色的公司或亦有实力角逐首批。此外,财联社记者获悉,此次首批浮动费率产品的上报,各家将派出良将堪当大任,其中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肯定也是未来销售比拼的重要加分项。
“4月底决定上报浮动费率产品时,就展开了托管行的争夺。”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拼销售渠道的话,不少基金公司第一时间去找国有大行,他所在的公司决定另辟蹊径,将托管目标定位在第一梯队的股份行,但是洽谈下来发现,头部股份行也是竞争满满。
财联社记者获悉,消息显示,目前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均有至少3只产品同时托管,其中建行高达6只,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则各有2只,中信银行有1只。按照管理,托管行就是主销行,有些银行销售或竞争激烈。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浮动费率并不涉及托管费率,所以主动权益基金依然保持0.2%的托管费率。
此外,也有不少基金公司在筹备第二批浮动费率产品上报,因此,不少银行当前也在和基金公司积极对接中。
有基金公司表示,看好浮动费率基金的业务布局,可能规模不会做大,但是从投资者角度来讲,也的确是利益的绑定。此外,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浮动管理费率也倒逼基金公司销售考核的改变,从过去重规模变成重回报,重首发变成重留存、客户盈利比。当前公募行业的生态的确在发生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浮动费率产品在实施路径上,业内人士认为或采取新老划断方式,对于存量产品暂不做强制要求,并区分头部机构和中小机构,分阶段推进。
二是三档浮动费率如何计提?
根据监管要求,这些产品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那么会如何收取?
业内人士给出分析,比如有投资者买了一只浮动管理费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持有一年按照1.2%管理费率收取。
持有一年以后赎回产品,基金公司将会根据投资者持有一年期内产品的实际业绩表现,来计提不同档次的管理费,符合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基准档费率(比如1.2%);明显低于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低档费率(比如说0.6%);显著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升档费率(比如1.5%)。
这意味着,未来每个投资者被收取的管理费率可能是不同的,定投、分批买入的产品也可能是采取不同费率。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如何计提管理费?
当前行业惯例,基金公司是按照每日计提管理费率,如果基金按照三个档位收费,该如何划分?一位公募基金高管表示,并不难实现。
第一年主动管理基金将以当前1.2%的管理费率收取,所有产品均同统一,差异化收费是从第二年开始,这也是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的目的;
第二年开始,将按照过去一年的涨幅与业绩比较基准的比较来进行收取。比如过去一年该基金均显著超越业绩比较基准,就从当天开始升档费率为1.5%,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该基金过去一年的超额不能跑赢基准了,那就从当天开始按照1.2%收取;未来如果市场显著回调,或者基金运作出现了问题,明显低于业绩比较基准的,管理费就降至0.6%。
“管理费率在一年之后是动态调整的,衡量的标准就是当下时间节点来看,过去一年的业绩情况。”上述高管表示,管理费率的计提计算并不难,难在系统的改造与升级,随着投资者数量增加,定投理念普及这一计算复杂程度的增加将是数量级的。
三是中小基金公司发行浮动费率基金的卡点
在调研过程中,不少中小基金公司表达了希望主动布局浮动费率产品的诉求。
有基金公司表示,不少中小基金公司,尤其是新成立的基金公司,没有赶上主动权益的大爆发,规模多以债基等固收产品支撑,在此次公募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权益产品的重要性与支持力度,中小基金公司也希望在改革中不掉队。
“权益基金布局无非是两类,一是ETF等被动指数基金,这已经红海,缺乏投入的中小基金公司已然是战场之外,只能从场外指数、增强指数基金方面去突围;二是主动权益基金,这需要强大的投研团队做支撑,中小基金公司亦有掣肘。不过近年来也有不少基金公司躲过了明星基金经理伤害,另辟蹊径抓住结构性行情跑出来。”有基金公司表示,中小基金公司在主动权益方面的布局上仍有机会。
未在首批浮动费率基金上报的某家基金公司表示,目前也在积极准备后续浮动费率基金的上报,已经在接触银行,希望能够赶上第二批产品上报。
有基金公司表示,除了主动不占优之外,系统也是中小基金公司暂未能跻身首批上报的浮动费率产品的原因。有的基金公司本身有浮动费率产品,恒生电子也已经提供了相应的服务,但是有些基金公司使用的系统尚未升级支持浮动费率产品,这也是当下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