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女性话题的国产剧,在网上吵翻了天…
有人怒斥:什么年代了,还拍娇妻,还在雌竞,令人不适!
有人咔咔打高分:这不是雌竞,这是友军,是姐妹,是百合!
双方僵持不下,放眼望去,爱恨交织的评论区交火不断…
看完几集后,乌鸦有一个奇怪的感受:大家对它的两极评价,居然都没什么错。
它有令人掩鼻的部分,但在千篇一律的国产剧里,居然也挖出了点新东西:
《亲爱的仇敌》
同样在中文系读书,大学毕业没多久,陈凯西就结婚生子,以妻职和母职为己任,日常和富太太喝茶谈心;
罗曼成为了一名编剧,在码字民工的社畜生涯里卷生卷死。
日常除了写剧本就是说服脑残客户舍弃智障故事,竭力抵抗外行在剧本层面的参与。
彼此的生活虽然南辕北辙,却也有相似之处,不时羡慕又处处看不惯。
最近,陈凯西发现,丈夫疑似出轨某个女主播,开始忧虑自己的地位不保,勤修女德,开启婚姻保卫战。
罗曼一边鄙夷陈凯西的行为,一面又为她通风报信,但在过程中,她们发现那位女主播,似乎是被冤枉的…
和所有国产剧一样,《亲爱的仇敌》里,有很多为了上热搜和短视频切片而制定的抓马场面和狗血情节。
比如,咨询师建议陈凯西:要重视夫妻生活。
于是买来情趣内衣,好好侍奉丈夫…
而这个教妻子谨守女德的咨询师,居然是被不少男性视为公敌的杨笠…
比如,看到丈夫约女主播上酒店,原配直接冲到客房捉奸,但心里又盘算着不能让丈夫下不来台,生怕撕破脸后自己真的被离婚;
比如,男女相谈甚欢,女方答应男方去家里继续聊。
但到了脱衣服的环节,女方的身体起了本能的排斥,男方下逐客令,理由是:我不习惯有人睡在我旁边。
女方震怒:如果今晚咱俩睡了,你就能接受有人在身边了?
男女相处时,没有真心,全是算计和筹谋…
在当下互联网语境下,作为一部女性题材的影视剧,对男性角色的处理确实迎合了不少观众的预期。
有人说这剧悬浮,比如剧中出现的富太太们的茶话会,北京郊区的大房子,给主播打赏抬手就打赏四万的阔老板…
每当这些情节出现在国产剧中,编剧总要被拎出来鞭笞一番,估计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冤:我不过是描绘一个群体的存在,怎么就悬浮了?
从业者们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在占据了主要舆论场的观众里,草根阶层和工人阶级为主的普通人,是毋庸置疑的中坚力量和发声群体。
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看彼此的感觉就像是跨生物观察,之间的鸿沟如同冥王星到地球的距离,生活方式的差异引起的争端,是同类故事题材设置中的原罪。
乌鸦倒是觉得,判断悬浮的标准,不应该是因为剧里出现有钱人,而是无论有钱人还是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烦恼的层面,都离正常人太远。
结婚十年,凭借风口已经改变社会阶层的夫妻,妻子不说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精,最起码是见过点世面的吧?
年近四十才明白,“婚姻和真爱,很多时候只能是鱼与熊掌”这个道理,会不会发育太晚了?
一位是自强独立的现代都市女性,一位是喜欢依附于男人的贤妻良母,现实中这两种人,成为朋友的概率,应该比吴京加入BLACKPINK的可能高不了多少吧?
如果真是好闺蜜,没必要张口闭口都是夹子音的宝贝、亲爱的,真正的闺蜜之间,称呼和说话,不会如此油腻,刻意强调亲密性。
要么是正常叫名字,要么是叫只属于彼此之间的“黑称”…
叫宝贝和亲爱的,除了淘宝客服,就是互相没见过面但想置对方于死地的甲乙双方了。
不知道是否因为太久没拍戏,还是戏路不对,陈妍希在剧中的演技,糟糕得惨不忍睹,矫揉造作、浮夸空洞…
不要推脱说是角色需要,一位好演员应该想到如何让戏剧性丰富的角色落地,建议向旁边的高叶取取经,又或者上演员竞技类综艺让前辈指点迷津,免得继续丢人现眼。
有各种毛病,也有一些看得出来,花了心思的地方。
角色会打破“第四面墙”,对观众说出心里俏皮的、龌龊的、刻薄的真实想法,让狗血的故事里,多了几分可以咂摸的人性;
还有一些打工人的嘴替场面:
高叶饰演的罗曼,小有名气的编剧,为了在大城市站稳脚跟,每天雷打不动逼迫自己写两三千字,看到甲方发来的60秒方阵会生理性呕吐,但仍然要笑脸迎人;
面对客户只会一股脑在剧本里塞热点和话题,只能昧着良心接受;
感情上吃了苍蝇,想起第二天要开剧本会,即使难过得胃痛还是要躺床上逼自己睡:真正的不堪,只能往肚子里咽,而且消化的时间只有一夜。
个人角色的塑造上,也有一点新意。
女主播钟倾城,一开始以为只是流于俗套的“拜金女”,但细看却没那么简单。
明白自己作为网络主播会被人指点,性格木讷却努力为了生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她会充满激情和向往,讲述自己的演员梦,眼神里满是对梦想的渴望,但是遇到男导演潜规则,会马上起身离开:这样对我和其他人都不公平;
父亲小时候为了傍富婆抛妻弃女,早早看穿了依附另一半的不确定性,即使男人条件再好,也不动心;
面对已婚男人的糖衣炮弹,一边大失所望,一边脑海里又残留着之前两人聊得来的场景,心里有所摇摆…
但下一个瞬间,逼自己清醒过来,面对对方妻子陈凯西的“捉奸乌龙”,不愿意躲躲闪闪:我是来见一个朋友,但我不知道他已婚,就这么点小事,没必要绕来绕去。
欣赏编剧罗曼的才华,大方承认自己的野心:如果我适合你的戏,那最好,如果不适合,那也可以告诉我,有哪些方面我可以改进,我希望进步…因为成为演员,是我的梦想。
她明知道罗曼和陈凯西是好友,她这一番自荐,很有可能会被羞辱和无视;
如果她想走捷径,大可以遵循潜规则,依附于更有地位的男导演,迅速走进名利场…
但她选择和话语权有限的罗曼交朋友:不选我当演员没关系,我就是想知道,想要拍成一部片子,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她一边承认野心的同时,一边保持着某种,对创作者才华和作品纯粹的赤诚崇拜,她有私心,有侥幸,也有对职业的真诚谦卑。
爱憎分明、风风火火的编剧罗曼,曾经遭遇前男友的断崖式分手,因为对方认为自己不是结婚的最佳选择。
但小有成就后,面对回头的男人,她也没办法摆出一副“今日的我你高攀不起”的姿态。
她坦承:我承认,允许他继续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对我献殷勤,是因为我有点虚荣,我享受这种曾经仰视他,如今有点俯视他的感觉,这是不对的,我多少有点报复心理…
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下,刻画一个真实立体的角色,尤其是女性角色,太难了。
虽然有不少缺点,但《亲爱的仇敌》里,这些寻找着真实人性的自我拉扯、畏缩和果敢的形象,让我看到了一点编剧的努力。
最值得说的,还是罗曼和陈凯西这对闺蜜之间的“相爱相杀”。
表面看,这似乎是一对塑料闺蜜:
陈凯西为别人组相亲局,罗曼排除万难也要前来“抢男人”。
罗曼认为,陈凯西是“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配不上好男人。
罗曼喜欢在朋友圈里发“女性励志语录”,口吻对于生活重心倾斜于家庭的传统女性并不友善,陈凯西认为这是在影射自己。
听到陈凯西要付一大笔钱做婚姻咨询,罗曼的白眼翻到天上去…
但其实,她们都误会了对方:陈凯西看得出来罗曼想把精力都放在事业上,而她所处圈子的男人,要么是心机深重、机关算尽的精英男,要么是要求妻子一心相夫教子的传统男人…
她不给朋友介绍男人,是因为打心底里,她认为那些男人不适合罗曼。
罗曼发的励志语录,只是因为职业需要,灵感逼近,完全没有想过针对谁。
两人的龃龉和抱怨,只是因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某些不满和自卑,造成对彼此的偏颇…
她们是不同的人:陈凯西信奉爱情至上,罗曼坚信自我价值要靠事业实现。
读张爱玲的作品,陈凯西只能看到爱情,罗曼却能看到阴湿的人性和苍凉的世态;
看到罗曼工作辛苦,陈凯西会心疼她为五斗米折腰、劳碌、孤单,一边庆幸自己的生活无忧,家人都在身边;
听到陈凯西婚姻里的苦水,罗曼一边出谋、安慰,一边不自觉地生出一丝,不应该有的优越感:靠人人会倒,幸亏我从来只靠自己。
她们是真心为对方所拥有的欣喜,也为对方的困境苦恼,但同时,存在于人性中,无法遏制的比较和“幸灾乐祸”,却让这段关系,呈现了相当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她们都力所能及为对方撑起过伞。
在学生时代,罗曼因为想成为编剧,跨专业请教老师,却被其他同学造黄谣。
当时和罗曼还不算好友的陈凯西,因为在课堂上听过罗曼对文学的见解,挺身而出:她是个上进的人,你们这么说她,太不公平了;
周围的人都认为罗曼的编剧梦只是痴人说梦,唯有陈凯西对她说:我觉得你和别人不一样,你有才华,有勇气,你应该去试试;
虽然不理解陈凯西早早嫁作人妻,但在婚礼上看到闺蜜找到真爱,一向铁石心肠的罗曼哭得仿佛藕断丝连的前任;
一边骂对方脑子有泡才会花钱做婚姻咨询,一边连珠炮式查阅逼问咨询机构是否符合规格,生怕闺蜜被人骗;
陈凯西的儿子受伤,听到别人说“全职妈妈怎么连个孩子都看不好”,罗曼马上反驳:你当过全职爸爸吗?你知道全职妈妈一天有多少事情要兼顾吗?你凭什么高高在上指责她?
在每一个希望分享喜悦、分担痛苦的时刻,她俩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对方。
一提到女性主义的相关话题,马上能掀起大众神经的关键词,莫过于“雌竞”。
不少相关题材类型的影视,为了在舆论上获得安全,让所有出现的女性角色都只有单一的老好人性格,所有的关系都仿佛经过蒸馏,没有任何杂质…
而另一个赛道,出现的“恶女”形象,也只是被大众恩准过的,符合“六边形战士”的光辉强者形象,她们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背后,都有正当理由。
这种迎合,多多少少带有一定的谄媚性。
乌鸦一向认为,生活是复杂的,人性更是。
在资源更加匮乏,获取认可更需要手段和心智的群体中,不可避免地会催生出更隐秘和诡秘的人性。
也因此,当影视作品中,存在于女性之间的情谊和关系,充满着变幻和浮动。
可以是互相救赎的,同时也存在着猜忌、怀疑、嫉妒、攀比甚至阴暗的,赤裸真实的人性,比单纯的夸赞和肯定,来得更加汹涌和有份量。
那不是雌竞,这是一种看到不堪和体面之后,迟来的惺惺相惜和跋涉休憩…
当有一天,那些独属于女性之间的细腻和复杂的“劣根性”,能以一种更坦然的方式被书写、承认和呈现,当它的出现,不再伴随着“给女性泼脏水”的骂声…
我们的国产剧,甚至现实,或许又会迎来一次不同程度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