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其实都误解了心经,心经中有一句话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人听到这句话就认为心经讲的是“空”,其实真相并非如此,虽然在心经中,出现了很多“空”字,但心经的核心并非是在讲“空”。
佛家另一部经典金刚经中,虽然一个“空”字都没有提到过,但金刚经的核心其实是在讲“空”。
那么《心经》究竟在讲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在生活中修炼心经中的智慧?
我们都知道佛陀有十大弟子,每一个弟子都有自己的擅长的领域,就比如须菩提被称为解空第一,阿难被称为多闻第一,舍利弗被称为智慧第一,而佛教当中的很多经典,其实都是佛陀对每一个弟子的教化,就比如金刚经就是佛陀对须菩提所说,因为须菩提解空第一,而心经则是佛陀对舍利弗所说,因为舍利弗智慧第一。
所以金刚经核心其实讲的是“空”,而心经的核心讲的其实是“智慧”,也就是佛家所说的“般若”。其实心经开篇的第一句,就已经把整部心经的核心思想都概括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这句话当中,有一个字非常重要,这个字就是“观”。般若智慧我们都知道它是一个目标,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就在于这个“观”字。与其说心经是在讲智慧,不如说心经其实是在讲“观”字。
心经的精髓在于觉知,也就是告诉我们该如何在生活里体会到“无我”和“自在”。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一个容易误解的点。好多人把内心的平静当成一种很抽象的境界,好像只要理解了“空”、“无我”,就能自动把烦恼都去掉。可实际上呢,你对“空”理解得再深,也挡不住夜深人静时那些乱糟糟的思绪。那些让你烦恼的情绪,大多都是从大脑里不经意间冒出来的评判和定义。你在无意识中不停地给各种事物贴标签,结果就把自己原本无我的存在,变成了一个被烦恼困住的小我。
心经里说“五蕴皆空”,就是说构成咱们“自我”的色、受、想、行、识这些,都是暂时的,都是变化无常的。当你学会把这些执着都放下,就相当于把那个让你苦恼的“我”给抹掉了。这也是菩萨修行里的智慧:在生活里实践般若波罗蜜多,就是用一种实实在在的方式去看待世间万物,看它们怎么生成、变化以及消逝,而不被头脑里那些固有的错误思维给困住。
那要怎么把这“五蕴”空掉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关键就两点:一是,觉察,二是,转化。
当你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条信息,甚至是一处风景,就情绪波动的时候,试着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现在真正感受到的是什么?这份情绪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其实啊,这些都是咱们平时不经意间自动化的反应。只要你能在情绪冒出来的那一刹那,保持内心的观察和清醒,就能跳出自动判断的怪圈。
这就是所谓的“跳出反应”。当你在情绪、回忆、比较和评判里沉沦的时候,很容易被这些无意识的思维牵着走,失去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反过来,如果你能在大脑自动反应之前,先用觉知去捕捉那一闪而过的念头,让它自然流动,而不去附加什么评价,那你的内心就能在这波波涟漪中保持一份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