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巴西总统卢拉出席红场阅兵后,飞机直抵北京,开启自己任内第6次访华。随行的不仅有巴西“半个内阁”的政府高官,还有200多名商界代表,以及一份被媒体称为“胜利清单”的合作计划。



这场看似常规的国事访问,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外交行动。恰逢中美日内瓦经贸谈判达成协议,全球资本市场的紧张情绪刚刚缓和,卢拉访华行动,为全球经贸掀起新的波澜。

在中美博弈的夹缝中“抬价”

卢拉此行的时间点充满深意。中美会谈之后,美国对华加征的145%关税虽已降至30%,但巴西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早已感受到中美贸易战的“连带伤害”。

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7465万吨,同比增长6.7%,而从美国的进口量却下降5.7%。这种“替代战略”,不仅让巴西成为中国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关键角色,更让卢拉政府意识到,在中美博弈中,巴西的“地缘价值”可以转化为谈判筹码。



而巴西自身的经济压力也不容小觑,2025年初,美国单边关税政策导致巴西通胀率攀升至5.66%,而中国解除5家巴西大豆企业输华禁令的举措,被巴西媒体称为“铺路之举”。

这一动作不仅为卢拉访华扫清障碍,更暗示中国在谈判桌上的“底牌”——通过强化与巴西的合作,削弱美国在农产品领域的议价能力。



中巴合作的广度远超外界想象,在传统领域,巴西大豆、铁矿石、牛肉等资源继续巩固其作为中国“战略粮仓”的地位。但此次访问的突破性进展在于,双方将合作延伸至新能源、基础设施和金融领域。

“两洋铁路”项目将重启,这条连接巴西内陆与秘鲁钱凯港的铁路项目,一度被称为“陆上巴拿马运河”,曾因政治和经济因素停滞多年。



中国与巴西讨论两洋铁路建设

如今,中铁集团与巴西政府重启谈判,一旦该项目落实,货物运输周期将从45天缩短至10天,绕开巴拿马运河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这不仅降低中国对运河的依赖,更让巴西成为南美物流枢纽。

巴西央行宣布,将人民币储备占比提升至10%,并续签1900亿元人民币/1570亿雷亚尔的本币互换协议。不仅降低了美元波动风险,更标志着金砖国家本币结算体系,再次迈出实质性一步



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在巴西举行

卢拉此行最引人注目的并非经济协议,而是其展现出的外交姿态。在访华前夕,他公开批评美国“通过输送武器加剧俄乌冲突”,并力推“非冲突方国家集团”倡议,邀请中国加入劝和促谈。

这种“不选边站”但“偏向多边主义”的策略,与中国的战略决策不谋而合,这也让中巴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共同寻求多边主义的发展。



对比博索纳罗时期的亲美政策,卢拉的转向极具象征意义。巴西作为南美洲最大经济体、金砖国家核心成员,其外交选择直接影响全球南方国家的立场

例如,在联合国改革、气候谈判等议题上,中巴联手推动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正在动摇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面对巴西总统的态度,中方当然不会亏待自己的朋友,双方都将对方视为机遇,与中国的“合作共赢”理念相吻合。

对此,中国对卢拉的“回礼”同样经过周密设计。除了提前解除大豆禁令,双方签署的20项合作协议涵盖农业、科技、金融等关键领域。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国选择在此时推进“两洋铁路”,既是对美国“印太经济框架”的回应,也为“一带一路”在南美落地找到新支点。

一场改变世界格局的“低调革命”

卢拉访华的本质,是一场新兴经济体对单边主义的集体反击。当美国仍沉迷于关税战和“脱钩断链”时,中巴合作已从资源贸易升级为规则制定。

巴西用大豆和锂矿换取基建投资与技术合作,中国则通过多元化供应链巩固战略安全。这种合作模式,与上世纪美日“广场协议”的依附关系截然不同,展现出南南合作的平等性与主动性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2014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合作曾被西方质疑为“技术渗透”,如今该项目已发射6颗卫星,成为监测亚马逊雨林的利器。

2025年,当“两洋铁路”贯通南美大陆时,或许人们才会意识到,真正的国际秩序变革,往往始于铁轨的延伸与货币互换的签字笔之下。

信息来源于:
京报网 2025年5月15日 关于“大手笔!“陆上巴拿马运河”要来了……”的报道
澎湃新闻 2025年5月14日 关于“大外交|巴西总统卢拉第六次访华签署20项协议,“双方都视对方为机遇””的报道
中国网视频 2025年5月16日 关于“巴西总统卢拉:当我从中国返回巴西时比来时更加乐观”的报道
中国农业大学 2025年5月14日 关于“巴西总统访华重要成果!!!”的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