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变化,来得悄无声息,等回过神时,却已天翻地覆。

比如日产汽车。

2021年,它还能在中国一年卖出113万辆,风头无两;

可到了2024年,全年只剩下69万辆左右,短短3年,销量直降38%左右。

更扎心的是,放眼全球,它的日子也不好过:

因为5月13日的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2024财年全年,日产汽车竟由盈转亏,净亏损高达6709亿日元。



不仅如此,受竞争激烈、成本上涨的双重夹击,日产汽车的营业利润率已经跌到了0.6%的尴尬境地。

在这种压力之下,日产甚至不得不无奈官宣裁员2万人……

说来也奇怪了——

曾经“日产”这样的日系车,被全球追着买,怎么突然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01 日产汽车为啥突然不行了?

聊到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还是觉得:

“都是中国市场惹的祸!”

说白了,如果不是中国新能源搞“内卷”,政策又一边倒地支持电动车——

传统合资品牌,哪会混得这么惨?

日产今天的样子,完全是被时代逼出来的!

但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就是在甩锅。

因为横向比一比就知道了:

国产车早就开始拼智能座舱、拼高阶智驾、拼内外颜值的时候——

日产还在用着十年前的设计、十年前的动力系统、十年前的车机逻辑…

就这种情形,还能在中国还能卖出69万辆,已经不是“成功”,而是“奇迹”。



当然,有人可能并不认可,甚至觉得:

难道这69万的消费者都不懂车,它们都傻吗?

他们当然不傻,甚至很多人,是生活中特别精明的那类人。

但买车从来都不是一场“性价比”的比拼,更不是完全理性的决策。

品牌认知、用户习惯、家庭影响、情感积累,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真正最难撼动的护城河。

就像当年智能手机横扫全球时,诺基亚还在拼命出货,销量依旧可观。

但两年之后呢?直接从神坛摔下。

今天的日产,其实正走在同一条轨道上。

所以,它能撑住69万辆,并不是靠产品赢得的战斗,而是靠过去20年留下的“惯性红利”。

但这个“惯性红利”还能吃多久,真的很难说!

02 日本有这么多“巨型车企”本就不合理

此外,日本这么小的一个国家,却撑着这么多“巨型车企”,本身就不合理。

什么意思呢?

简单点说就是:

日本本土市场太小,根本不足以支撑本田、丰田、日产、铃木、马自达这几家车企长期并存。

过去之所以它们能做大做强,是因为踩上了“全球化”的红利——

因为美国的“让利”和“讨好盟友”,韩国、日本的制造业,才能迅速崛起和壮大。

但现在,局势早就变了。



一方面,美国开始推动制造业回流。

不光对全球征收10%关税,还专门列出整车和汽车零部件25%的惩罚性税率。

明摆着,就是要把“汽车产业链”拉回本土。

原因很简单:

汽车产业不仅产业链长、拉动性强,更是国防安全的重要组成,美国不可能再在这方面让步。



另一方面,中国品牌也在强势崛起。

不光是在汽车行业,在家电、通讯、面板等多个领域,中国制造都在“一个个顶掉”日本品牌。

比如,家电以前是松下、索尼、日立,现在是美的、格力、海尔、方太;

通讯以前是NEC、夏普,现在是华为、小米;

显示面板过去是东芝、夏普,现在则是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

某种程度上看,就是中国崛起一个,日本就掉一个。

日本的GDP也说明了一切:

2012年还有6.2万亿美元,如今只剩下4.2万亿,跌掉了三分之一。

说到底,当美国不再撑腰,中国又全面崛起,日本车企还想维持昔日的辉煌,本身就不现实。

毕竟,它们的根基——本土市场和自主能力,真的太薄弱了。

03 日产等车企,以后的出路在哪?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问:

那是不是意味着——日系车,就真的没救了?

我觉得,倒也不至于。

虽然未来的日系会越来越困难,但靠着品牌号召力,其实它们还可以做汽车市场的“南极人”!

什么意思呢?

说白了,就是在技术和产品上,大胆“借力中国”:

用中国最新的三电平台、智驾系统、车机交互,然后再套上自家品牌、优化设计,在全球市场上卖。

听起来好像有点“低姿态”,但你别小看这种模式。



一来,这样可以迅速补上新能源和智能化的短板,不至于被时代甩出车圈;

二来,过去那种重资产、自研自造、全球建厂的高成本模式,也可以慢慢被“剥离”掉。

轻装上阵,利润率甚至还可能比以前更高。

这不是我瞎猜,而是已经有不少信号了。

你去看最近的一些合资新能源车——

无论是设计、配置,还是核心供应链,身上已经越来越有“中国车”的影子了。



总而言之就是——

日产的崩塌,其实只是开始。

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和美国制造的回流,很多公司,可能都会面临这样的结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