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第十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颁布,作家丁捷凭借长篇报告文学《望洋惊叹》获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分长篇奖和中短篇奖,本届共有6部作品获长篇奖,2部作品获中短篇奖。
丁捷现为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身兼诗人、作家、文学工作组织者等多种角色。2017年,丁捷深入反腐一线,对话13名落马高官,写下反腐纪实经典《追问》,震动全国。如今,他在《望洋惊叹》揭秘南通洋口港如何从荒滩变“黄金海岸”,用一支笔,写活了中国式奋斗的传奇。
从反腐铁笔到时代记录者,丁捷在纪实文学领域的转型,是其创作心路不断淬炼升华的写照。
一次“文学还乡”
丁捷坦言,起初,他对创作此书有所犹豫。当时他刚刚完成长篇报告文学《“三”生有幸》,还没休息几日,就接到洋口港方面的创作邀约,由于时间紧迫,加上身体欠佳,他本想帮忙组织些作家来写。但在南通和如东方面的热情邀请与再三劝说下,他前往如东和洋口港实地考察。在那里,他与参与建设的老同志深入交流,内心深受触动。“此时,即便没有外界的要求,我自己也生出创作的强烈愿望,南黄海人在当代焕发出的精神光彩深深感染了我。”丁捷接受现代快报采访时说。
洋口港的开发和建设史,时间跨度长,涉及人事庞杂,丁捷紧锣密鼓地展开采访,深入研究相关资料,这些访谈形成的文字,加上官方提供的和个人收集到的资料,超过1000万字。
在采访、写作期间,丁捷饱受游走性神经疼痛的折磨,书一写完,他便因身体过度疲劳而住院。
《望洋惊叹》出版问世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反馈,尤其是家乡读者的回应,令丁捷倍感欣慰。南通,特别是如东的读者们撰写了大量读后感,现代快报当时曾以《一部书何以席卷一座城》对此进行报道。直至今日,身处外地的如东人仍通过各种渠道与他联系,表达内心的激动以及对他创作此书的感激之情。因这本书,他在南京结识了许多如东老乡。
“这本书让这些游子更加以家乡为荣,也充分体现了拥抱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丁捷说。
呈现真故事,写活一群人
《望洋惊叹》中,丰富立体的人物群像令人印象至深。书中主要描写了这样几类人物:一类是基层干部,以南通、如东市县两级的干部最为突出和典型;二类是为工程奔走呼告的专家、学者;三类是投资者,如将如东视为家乡的港商代表杨燕,丁捷将她与女副县长单晓鸣并列到一起书写,两个女性人物性格不一、矛盾不断、斗争不止,但最后成为握手言和的好友,为洋口港建成这一目标而站在一起;四类是普通建设者,如渔民志愿者,可见在洋口港的兴建过程中,如东当地民众对领导、专家的支持,对工程的支持是毫无保留的,一心只想让工程建成落地,造福一方。
书中写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基层干部形象:如东滩涂局副局长周树立为围堵港口设计大师顾明权,在天津列车上广播寻人;常务副县长单晓鸣一行进京、赴港,窘迫与尴尬常伴;老县委书记严长俊面对荒滩许下壮志,誓言在任期内让“大港梦” 开花结果……
书中多次提到渔民徐老大义务充当“背夫”的故事。当时,要前往后来建成LNG仓储的阳光岛勘察,过程极为复杂。先是乘船进入,在浅水区域要换乘拖拉机前行,再换乘小舢板,小舢板靠不了岸,需要渔民涉水背到岛上。像大科学家王颖,港口设计大师顾明权等,都是他背到岛上去的,为此他深感自豪。
“他们吃苦受累冒风险不说,还一分钱报酬不要政府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大港梦不只是政府的梦,更是我们渔民的梦!”丁捷感叹。而王颖院士为了考察该岛,亲自登岛不下20趟。为了拍摄海面情况,她让人将自己绑在高高的桅杆上,以此俯瞰整个水域。有时候一绑几个小时,她整个人都被冻得麻木,下来后很长时间四肢都无法动弹。
在洋口港,丁捷还遇到许多年轻人。他们大多是渔民的后代,如今成为新一代的渔民和海洋养殖业创业者。“他们之所以愿意回到家乡,究其原因,一是上一代人成功建设的洋口港给当地带来了发展机遇,如今的基础条件与父辈创业时已大不相同;二是洋口港建设过程中父辈所展现出的精神,已传承给年轻一代,激励着他们回到家乡寻求更大的价值感。”书中讲述了小两口的故事,男孩是新一代渔民,女孩则通过新媒体销售海产品,将家乡特产推向世界各地,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创业成功。
“这些素材都极具书写价值,若没有深入现场,根本无法了解这些事情,也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创作冲动。”丁捷坚信,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作家走出书斋、走进现实至关重要。
他看过不少渔民题材的小说,有的表现老渔民上岸后的愚昧和不适应,有的描写年轻一代渔民失去了勇敢冒险的精神。与之不同的是,他希望在《望洋惊叹》中挖掘南黄海人的精神血脉,他们的敢为、愿为和作为。“文学工作者应紧跟时代节拍,关注时代中的细节与亮点,为年轻一代提振精神,充实他们对未来的渴望与希望。”
虚构是理想,纪实是责任
丁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在诗歌、小说和散文等多领域成绩斐然,近几年来,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报告文学创作。对他而言,“虚构”是一种文学理想,“纪实”则是一种文学责任。“当感觉自己被社会需要,作品具有现实力量时,会产生一种超越文采的强大价值感,这种体验对我来说既重要又新鲜。”
他不断变换题材写作了多部纪实佳作,如讲述交通业的《“三”生有幸》、聚焦港口建设的《望洋惊叹》等,持续关注社会各行各业、方方面面,极大地充实了他对现实的认知,丰富了阅历。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作家在素材积累和现实认知方面并没有绝对优势,大家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作家要想让读者对自己的作品感兴趣,就必须改变对时代的浅薄认知,唯一的办法就是扎根现实,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感知时代,密集快速地获取第一手资料。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创作方式,虽不能说毫无意义,但不应成为创作的主流。”
对于当下主题类报告文学缺乏文学性的问题,丁捷认为,文学性和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作者主观的思想和情感。如果仅仅是客观材料的罗列,如今的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做到。作家创作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材料的消化,产生独特的情感和情绪,然后运用准确优美的语言、独到的结构和写作技巧,将个性化的东西呈现出来,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材料。无论是创作如《追问》这样批判性的非虚构作品,还是像《“三”生有幸》《望洋惊叹》这样展现先进性的纪实作品,他都力求塑造出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写出虚构作品般的韵味。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文 苏蕊/视频
摄影:胡文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