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城外,起义军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冲锋,可是均以失败告终。
就在这时,前日与吴广还在争吵的田臧突然闯入营中,告知众将领:吴广骄,不知兵权,奉命诛杀。
随着田臧手起刀落,吴广在一片疑惑声中被杀害,而这也拉开了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序幕……
王侯将相非天定
刚拿下陈县的陈胜非常高兴,看着起义军势如破竹,不禁又想起了自己曾高声呼喊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心中立刻产生了一个想法:对,今日该到我称王了。
于是陈胜很快就将当地的三老召集前来,话语间暗示自己将要称王。
很快场内的争吵就变得非常焦灼,尤其是当陈胜提出要建立张楚的时候。
许多起义军首领认为楚国作为一个诸侯国,何必要提出“张大楚国”这样的口号,而且都认为彼此均都有巨大的贡献,这王也不一定是陈胜的。
但是,陈胜不以为意,在强大的军权镇压下,许多劝解其不要急着称王的名士均被排挤走了。
而为奖励吴广给自己的起义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便大手一挥,将吴广封为假王。他命其率领精兵悍将直取咸阳,彻底将秦朝覆灭。
不仅如此,陈胜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很快就分封各级管制,派遣自己的特使前去任职,但遭到了大部分起义军首领的拒绝。
陈胜见自己对外难以展现王威,于是将这种权势全都拿到了内部。
当陈胜的岳父前来看望他的时候,陈胜认为自己是君,岳父是民,岳父就应该直接给自己下跪。
不仅如此,陈胜还摆出一副看不起岳父贫穷的样貌,直接把岳父气走。
本来心情就不舒畅的陈胜,突然听说曾经一起耕田的雇农同伴们前来看望自己,心情稍有愉悦。
于是为了显摆自己的权威,陈胜全然不顾前方战事的吃紧,邀请同伴大吃大喝。但是,此时的陈胜已经不是那个可以谈天说地的雇农。
几个伙伴也全然不顾陈胜的威严,给其他将领讲述陈胜当雇农时的诸多难堪,霎时间,陈胜脸色大变。
随后,陈胜为了彻底斩草除根,在同伴吃饱喝足之后,就下令要将全部知晓他往事的人杀死。
而那些伙伴非常震惊,纷纷大声斥责陈胜曾经说过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然而,陈胜对于这一切毫无感觉。
在体验到权威的快感后,陈胜变得逐渐猖狂,起义军中官员的任免全看自己的欢喜厌恶,生杀大权同样如此。
很快,陈胜就发现之前与自己亲近的人渐渐疏远,而值得让陈胜欣慰的是,周边多了一些吹捧其功绩的知心人。
在这一刻,陈胜认为王侯将相便是自己这个样子。
张楚的末路
然而,陈胜的快乐日子并没有持续许久,西征的事情越来越棘手:吴广围攻荥阳,却没有任何建树。
陈胜认为吴广已经没有这个能力掌握军队,更有没有资格去当这个假王。
而且陈胜也时常听身边人说,吴广有着取代他王位的想法,所以才久攻不下,便派遣了周文前去监管。
结果周文抗击秦军失败,最终兵败自尽,起义军受到重创。
不仅如此,自己派遣外出的各地将领也有的私自称王,想要取代他这个雇农出身的王。
陈胜愈加疯狂,时刻强调自己不是雇农,而是和秦始皇一样高高在上的王。
为了“改变”自己出身,陈胜命人继续探查知晓自己身份的旧人,随后全部将其杀害,而且在吃穿住行方面强调自己的高贵。
陈胜又为了得到取之不尽的钱财,开始搜刮民脂民膏,想要修建和阿房宫一样的宫殿,将礼仪规范向秦二世对标。
就在陈胜作威作福的时候,一个消息让陈胜哭笑不得:吴广被杀。
陈胜喜的是这天下以后是他一人的,不再有一个副王威胁自己,哭的是那个最先响应自己起义,和自己一起装神弄鬼,在大泽乡崛起的最后一位伙伴也离世。
更糟糕的是,在剩余的时间里,起义军内部彼此互相争斗,秦兵也开始进行反扑。
在陈胜吴广起义六个月后,陈胜在自己贪恋的王座上被杀。而这一切似乎和秦朝崩塌那般相像。
政治能力缺失、被权欲所侵袭、亲小人、远贤臣等等问题,成为了陈胜勇敢光辉下的黑历史。
而作为真正打破阶级限制,在天安门广场高喊“人民万岁”的万世伟人,则在品鉴陈胜吴广起义时,给出了这场起义失败的二“误”。
败局已定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尤其是以春秋笔法出名的太史公,难掩对英雄的惋惜和喜欢,其中包括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飞将军李广错失良机。
在《陈涉世家》中,太史公也将陈胜的英勇身姿描写的栩栩如生,但是对于陈胜末年的权斗、愚昧和荒唐全然一笔带过。
作为伟大的领袖,主席则是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尤其是陈胜,红铅笔的批注简单而有力地道出了历史的本质。
先说主席对于陈胜的批注第二笔,是“二误”,即陈胜称王后,开始滥杀无辜,成为真正的“孤”。亲近的、共同创业的,人皆远离,甚至背离。
这种结果皆因陈胜没有合格的领导能力,厌恶逆耳的良言,偏爱顺耳的恭维,不能做到知人善任,陈胜作为掌舵手偏离了航行。
这还只是能力无法承载野心,而主席的第二笔,“一误”则是核心,即陈胜杀掉那些过去一起农耕,知道自己过去落魄处境的雇农。
陈胜的光彩在于打破阶级限制,代表着当时困苦的百姓。按照人民史观,陈胜是从人民群众走出,再取得胜利,本应回到人民群众中间。
可是陈胜迷失了本心,因权欲蒙蔽了那颗赤子之心,他认为只有封王才是人生理想,对百姓们不屑一顾,这便是主席反复提到的不应脱离人民群众。
显然,陈胜最终脱离了那些拥戴他称王的阶级,即农民阶级。
主席是从农民阶级中走出来的伟人,对于历史更是带着辩证思维研究,他不仅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成就,而且也称赞了陈胜吴广起义的正义性。
正是因为主席以史为鉴,摒弃“二误”,知行合一,手挽手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前方,才会有了“麦子熟了千万次,人民万岁第一次”的美谈。
参考文献
陈胜的长处与短处,中国知网,2009-03-06
毛泽东别具慧眼批注陈胜、吴广有“二误”,中国知网,2011-03-1
陈胜吴广起义何以以失败告终,中国知网,2011-10-08
大泽乡起事的政治目标与陈胜的历史功绩,中国知网,2012-10-23
论《史记·陈涉世家》现代重写文本中阶级斗争意识的表现,中国知网,201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