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是保家卫国的重要屏障,也是万千老百姓最坚强的护盾。面对入侵,他们奋起反击,提枪上阵,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声令下都能冲锋在前。这片幅员辽阔的山河就是他们一步一步守下来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他们的功勋。

军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赤诚,都被浇铸在胸前的奖章里,闪闪发亮的是金色的奖章,也是他们的为国为民的精神。1955年,在北京举行了我军第一次授衔盛典,这无疑是对建立新中国的军将们一次巨大的褒奖和肯定,感谢他们为这个国家做出的巨大努力。



1955年的授衔典礼里,总共有55人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至高荣誉。这五十五人里面,位居榜首的萧克。能排在第一的将领,其功绩肯定远远超出同级的战友。当时就有萧克镇上将、徐立清镇中将、方解镇少将的说法流传在民间,被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



萧克能位列榜首其实是所有人意料之中的事情。萧克是黄埔军校四期的学生,这个出身就让他的地位比寻常入伍的人更高。接受过正统军事教育的他,追随志向和运用所学参加了北伐战争和著名的南昌起义。后来在红军时期,凭借自己谋略和才智先后担任了红六军团长和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当时在红二军里,他的地位仅次于贺帅。



萧克一步步当上高级指挥员之后,他的才干让很多人都感到惊喜,是一颗闪闪发亮的金子。在抗战时期到来的时候,萧克再次被委以重任,组织把八路军的主力部队——120师交给了他,就任副师长。最后的解放战争,他又被调遣到了四野参谋长。这样的老资历在军中可谓是响当当的,但是在被评为第一上将之后,应该享誉四方的他却突然消失在了大家的视野里。

建国之后,军中比较重要的就是训练军队的部门,萧克被组织调到了解放军总部的训练总监部。训练总监部在和平时期的地位,只在总参谋部之下,可见军中对于萧克的重视,党爱惜人才也重用人才,自然不会让他的才干白白湮没。1957年,萧克正式出任总监部长。



在1957年,中苏的关系发生了转变,这种两国关系的转变对军队的影响是最敏感的,萧克也正是受到了这场风波的波及。1957年是赫鲁晓夫在管理苏联,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中苏之间发生了分歧,中苏之间亲密的合作关系很快转向僵持。这个时候,军队的反应就是“去苏”化,不能让这种转变影响到了军队的战斗力。



中央指出,我军大规模地对苏联的作战训练进行照搬,忽略了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改变,这样势必会使军队训练效率下降、使军队战斗力衰减。一股“反教条主义”的浪潮在军中蔓延,而首先担责的就是指导训练的相关将领,没有灵活运用我军历史上武装革命成功经验,对教材进行本土化改造



刘帅、萧克等相关将领被要求做检讨、写报告。这种强硬的反教条主义本身有它的局限性片面概念,萧克认为自己本身没有问题,在会上进行了激烈的反驳。刘帅为了顾全大局,在做了深刻的反思,并在北京公开检讨,没有被继续追究。而萧克连续几次检讨不过关,被组织进行了批评教育,最终被免去总监部长作罢。

为了不让萧克的思想影响军队,组织内做出了把他调离军队的决定,调任其他国家部门工作。离开军队对萧克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这种重大的挫折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不会好过,但是萧克风风雨雨经历了这么多,还是坚持了下来,配合同志工作。

直到十几年后,中央为当时错误批判“教条主义”的军将平反,萧克得以重回部队,担任国防部副部长。这位老将军沉寂了十几年,在六十多岁时恢复了声誉,继续为热爱的国家效力。2008年,101岁的萧克在北京告别了人世,永远离开了他爱的人和祖国。



祖国之所以繁荣,是因为有一位位始终爱国爱民的将士扛起了祖国建设的大梁;祖国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她摸着石头过河,敢于试错,勇于改错,她有着最坚定的为人民服务之心。如今的祖国在先辈的建设里,我们见证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这个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年青一辈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由年轻一辈做祖国的先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