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个文物展在上海火爆“出圈”!它就是有史以来全球规模最大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这个展的受欢迎程度用“一票难求”“人满为患”都不足以形容,此次展览的文创销售额超1.42亿,更带动周边消费超100亿!如此成功的展览,它背后的策展人,是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授和青年学者。



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在1963年就被列入教育部全国重点大学。如今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在国内语言教育领域属于“金字塔”顶端的存在。

上外现有54种授课语种,包括39种现代语言以及15种冷门绝学语言课程。一听到“冷门”,许多人都会担心“冷门”小语种的出路在哪,而上外参与筹办的埃及大展,正是让“冷门绝学”如何热起来教科书般的示范!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考古团队在埃及萨卡拉遗址的发现,让整个考古界都沸腾了!这座距今数千年的古城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还首次实现了中国高校主导的埃及考古数字化研究项目 。

大展中,有400多件文物来自萨卡拉地区的最新考古发现,该考古发现被列为2020年全球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理论上说,出土文物在完成整理报告移交之前是不能进行展出的。但这批最新的考古发现,由埃及政府破例运送到上海展出。这离不开中埃之间长期多项密切考古合作——尤其近年来,由上外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朱青生带领的研究团队先后赴埃及实地调研考察,并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共同签署协议确立多个合作的长期研究项目。除了对上千件文物进行数字化的整理,未来,还将建成多模态数据库,实现全球共享计划,并首次以中文、英文、阿拉伯文三种语言向全世界发布考古成果



上外是中国第一家在埃及遗址现场做考古的高校。正是中国高校将全新的图像理论、数据库观念和微痕扫描等一系列图像技术进行结合,进入埃及考古现场开展原始材料搜集整理,是中国自主开展世界艺术史研究创新的新举措

因为埃及的文物宝藏数量庞大,上外团队采取“现场采集一部分、回来研究一部分、编辑著录一部分”的接力研究方式,图像解读、铭文翻译、涂色工艺识别……太多的工作需要上外人完成。

后续,上外团队将运用《汉画总录》的研究成果并再次进行技术创新,与埃及国家考古队一起,做一个面向世界文明与艺术研究图像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埃及总录》,将古代文明及其承载的智慧,以图像数据库数字知识标注多模态形式呈现出来。

而上外的计划当然不止停留在埃及。面向丝绸之路文明研究(包括古印度研究)、西方文明探源研究(包含古希腊研究)等也已开始了学术上的准备,并率先开辟计算机艺术史领域20多年来所累积的方法论和研究方式,依托上外的语言优势开展新一代数据库的建设研究,致力于构建全球开放且共建的世界文明研究数据库



上外此次参与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向我们诠释了“语言”的力量。从考古到展览、从数字化保护到呈现、从采集资料到编辑出版物……每一步都离不开上外人背后的付出,而我们也看到了语言,绝不仅限于是一个翻译“工具”,而是对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综合多学科实力才能构建出的文明研究数据库。

以数字人文赋能科技考古,上外人用实力为全世界呈现了一个可持续的知识发现、普及与创造的生态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