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嘉铭律师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邀请,以“案例视角解读刑民行交叉实务问题”为主题给法学院的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带来一场丰富、精彩的讲座。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奋飞老师主持。
王嘉铭律师以“法秩序统一原理”的角度切入刑民行交叉的实体问题,结合卢梭《社会契约论》和德国法学家卡尔·恩吉施的“违法性一元论”主张,探讨了刑事如何在尊重民事主体自治与行政监管裁量之间实现平衡。同时,王嘉铭律师指出,刑民行交叉的程序衔接问题也由于规定较为混乱导致司法实务中常常出现偏离,尤其是,在涉及法定犯的行刑衔接程序中,由于行政违法证明标准与刑事犯罪证明标准的不一致,应当更关注刑事程序是否能够达到对法定犯违法行为的定罪量刑证据标准,而并非一味沿用行政机关对违法事实的认定逻辑和处罚结论。
在讲授刑民行交叉的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过程中,王嘉铭律师回顾了我国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问题的法律规定变革,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剖析和实务解读,重点阐释了三大领域的衔接难点与破解路径,她以2019年《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中关于刑民交叉案件的程序处理规则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先刑后民”原则的适用范围演变,结合某上市公司股权代持纠纷与关联刑事诈骗案,揭示了刑民程序竞合时如何通过“同一事实”标准实现精准分流。
此外,王嘉铭律师致力于涉上市公司证券犯罪的理论研究与实务案件办理,此类案件多以法定犯、行政犯的犯罪形态呈现,因此,在案例分享环节王嘉铭律师对自己所办理的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以及违规信息披露类刑事案件中所涉及的行刑衔接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重点剖析,为在场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拓宽了理论思路、丰富了实践视角。
此次讲座内容详实、逻辑清晰,王嘉铭律师凭借其扎实的法学素养与丰富的办案经验,深入剖析了多个刑民行交叉领域的热点问题,既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也增强了对法律实务的感知力与责任感,对未来从事法律实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王嘉铭律师结合实务办案经验,耐心解答同学们对实务中刑民行交叉研究中的困惑,针对《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后的法律适用问题、新《监察法》实施之后的监检衔接问题,以及共同犯罪中的行刑反向衔接问题分别进行了解答与互动,她鼓励青年法律人将法理思维与实务操作紧密结合,注重培养“三线思维”——坚守法律底线、紧扣证据主线和预判风险红线。
互动尾声,她寄语在场学子关注司法改革中“刑民行协同治理”的顶层设计趋势,在专业化深耕的同时拓宽学科交叉视野,为未来应对新型复合型法律纠纷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