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由立平发文悼念音乐人陈哲,原文如下:



与陈哲相识于1980年,那时他在首钢仓库当工人,平时酷爱写诗。那个时候北京朗诵活动很活跃,北京各区的业余话剧演出也很活跃,我那时虽还没走进专业表演团体,但已开始涉足话剧,比如在《雷雨》里演周冲;也经常参加一些朗诵演唱会,有幸与董行佶、周正、殷之光、曹伯荣、金乃千、曹灿等朗诵大家同台;也接触过不少那时期诗人,如顾工、邹荻帆、雷抒雁、顾城等;朗诵演唱会自然离不开唱,时常光顾演唱会的有张振富、耿莲凤、万馥香、王凯平、方初善、马子跃等;记得有一次在北京音乐厅演出,小提琴家盛中国也来了,他拉琴,他的夫人钢琴伴奏。歌唱家们演唱自然离不开伴奏,大型演出有乐队,小型演出则靠手风琴。



我和陈哲就是通过手风琴手吕老师认识的,他那时来看演出。有一次吕老师告诉我,他的朋友想和我聊聊,我才知道,陈哲原来是一位诗歌创作爱好者。



那时交往很简单,一杯茶就够了。我和吕老师一起来到他的家……一间平房,桌上、床上摆有大量纸张,纸上都是他写的文字,有的纸上的文字很凌乱,只有他自己看的懂,稿纸上的文字则规整,应该是给外人看的,也许是准备投稿用的,因为进门可见的书架上摞满了信封,书架后面便是他的床。

陈哲那时不出名,却是位高产的诗人。记忆中,他的诗很随性,有点像写日记,听说一个故事、遇到一件事,都会用诗的语言记录下来,过些天后再进行整理,然后当作作品给别人看。那首著名的“丹顶鹤”便是他看到一篇报告文学后夜不能寐完成的,后来经过整理加工改成歌词,由谢承强先生作曲,后定名为《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度被广为传唱。



陈哲自幼喜欢拉小提琴,所以乐感好,他总跟我说写诗和写歌词是两码事。他作为词作者之前写的诗我应该都读过,在我每次读之前,他都会准备好一个老式(大盘带)录音机,然后将一只话筒叉在老式录音机上,旁边再摆一个小盒带的录音机,放一首合适的音乐,和我的声音同时录,然后收藏起来。

他从诗人转写歌词是受他的邻居的影响,那位邻居我见过,是中国唱片社一位编辑。他初次和那位编辑合作很顺利,我忘记是叫什么歌了,只记得是关贵敏唱的。后来,他彻底转写歌词了……

再后来,有一次我去他家,只见桌上摆着许多小磁带盒,我拾起上面写有《让世界充满爱》字样的磁带盒仔细看了看,问:“这上面的陈哲是谁……是你吗?”他点点头:“是呀!” 我之所以问他,因为以前他和我探讨过用笔名的事,他想了三个笔名,其中一个便是“哲”,因为他不但喜欢写诗、喜欢音乐,还喜欢哲学,其实他的真名叫陈钢。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时这首歌已经风靡全国,而他依然那么平静,在不足十五平米的平房里一边和我聊着天,一边给小鱼缸里的热带鱼喂食。



陈哲有的歌词完成的很快,比如《同一首歌》,我知道这种歌词他写着顺手。我喜欢他每首歌词里总会出现一句华彩,这和他过去写诗有关,比如:《让世界充满爱》里“我希望有那么一天 让大海把沙漠染蓝”、《血染的风采》里“如果是这样 你不要悲哀 你会相信我化作了山脉”……

往事历历在目。

今闻陈哲老师去世的消息,心情沉痛,浮想联翩。有人说:人生如戏,长度难测,但宽度可拓。人活着固然重要,但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宽度来更重要。您是一位从工厂走出的诗人,又转为词作者,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令人瞩目的音乐人和民族音乐文化的推动者,令我敬佩。

尊敬的陈钢兄,一路走好……



由立平 知名特型 电影《建国大业》电视剧《解放》《东方》等剧中饰林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