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天空下着蒙蒙细雨,虽然立夏已过,但室外仍透着一点寒意。

温室里的人参咋样了?这是杜立财副教授每天最惦记的事。虽然数据平台终端随时会有大数据分析,但他还想现场亲眼看一看。因为温室里部分区域的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就会导致人参茎叶部分生长过快,从而影响人参在土壤里的生长。



作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中药学院高级农艺师,杜立财熟悉他所负责的人参温室里几乎每一棵人参。在温室里,他指着叶子翠绿、长势良好的人参说,“我们在这里种的是盆栽的人参,我们确立了几个土壤处理方案,包括土壤的改良和杀菌方案。土壤改良方案就是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加以改良,便于我们在应用推广的过程中指导种植户和种植企业,给他们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他们选出适宜人参生长的土壤类型。同时,还通过杀菌方案来提质增产,让种植户培育出更多的优质人参。”

据了解,目前该学院已与省内外十多家企业和相关机构合作,包括辽宁、吉林等地的制药厂和农村种植合作社。合作的目的就是通过科研力量助力人参产业发展,为人参产业赋能。



中药学院副院长郑永春指着温室里人参苗上方的小白盒子说:“这些数据监测系统是用来监测土壤和空气中的温度、湿度等相关指标的,它不但可以监测数据,还有自动喷淋、自动调温、自动调湿等功能。这套数字化系统应用广泛,还可以防治鼠害和虫灾以及根腐病等。去年我们基地里遇到鼠害,我们就是通过监测系统辅助观察,并通过种植一种人参的伴生植物,最终解决了鼠害的问题。”据统计,他们通过土壤改良和病虫害防护改善,可以使人参单位面积增产10%-15%。

据了解,中药学院人参基地从最初的5亩地,已扩大到约1.5公顷。现在基地已建成5大区域,包括林下参种源保护基地、温室种质资源保存基地、盆栽人参基地、大棚人参基地和非林地人参基地,。在人参基地,除了涉及人参的一般性科研项目,中药学院还承担了国家重点项目“人参等道地药材生产关键技术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示范”。

这些科研成果一方面用于教学实验,另一方面应用于农户,受益农户辐射吉林市、通化市、白山市和延边州。以桦甸市桦郊乡的吉林小把头林下参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与中药学院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人参种植面积已达110公顷。



“单纯人参这一项,我们就可以让6000多农户年均收入超2000元。”郑永春信心满满地说。

中药学院除了从事人参科研,还致力于人参的深加工。在中药资源研发工程中心,记者看见几名学生正在用专门的设备研磨人参粉。中心主任张伟请记者品尝了几款他们研发的人参饮品,有枣味的,也有搭配了枸杞等中药材的,味道都很好,几乎尝不出人参特有的苦味和土腥味。



张伟说,他们目前已经研发并改良了两款人参大健康食品:琼玉膏和松鹤玉露丸。其中,琼玉膏主要成分除了人参,还有地黄、茯苓和椴树蜜,通过这种配伍解决了口味问题,也把人参易上火的问题解决了。目前,他们已经和长春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产品即将上市,首批计划生产1万盒。松鹤玉露丸中则添加了麦冬、天冬,还有枸杞等。“人参最难被接受的就是它的口味,如何把人参做到好吃是我们的主攻方向。”张伟说。

张伟指着中心展台上的瓶瓶罐罐说:“我们目前与其他高校合作研发成型的产品有十几种,将来还会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人参产品,为国家大健康产业助力。”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姜岸松 实习生 杨子阔

责编:姜岸松

二审 丁美佳

终审 李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