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武是绥远起义的功臣,兼备军事指挥才能,所以在49年发动起义后继续得到人民军队重用,出任解放军第23兵团司令员。尤其令将军感到骄傲的是,他指挥的23兵团,后来成为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六大兵团之一。这也是唯一一个以起义官兵为主体、构成的入朝兵团,董其武为守护新中国政权立下新功。
所以1955年全军授衔时,董其武成为正兵团级上将,没有任何人对此提出意见,大家对董其武的贡献和觉悟,都是非常认可的。而众所周知,董其武曾是傅作义嫡系干将之一,当年发动绥远起义的人员中,还有一人跟董其武实力、地位旗鼓相当,也是傅作义十分器重的爱将。为什么后来此人没跟董其武一样继续带兵,并且获得上将军衔呢?
这位名将叫孙兰峰。傅作义担任华北剿总司令时,孙兰峰与董其武堪称傅作义手下的双虎将,得到倚重。傅作义信任他到什么程度呢?读者们可能对平津战役初期,我军率先包围西线张家口的战术有印象,守张家口的国民党军将领正是这个孙兰峰,担任第11兵团中将司令官,他的地位完全不低于董其武。
要知道傅家军出北平向西跑,才能回绥远老家,所以张家口的地理位置极其关键,关系到傅作义军队的命脉,若丢了张家口会非常危险。孙兰峰统率五万多嫡系部队,奉命把住这个要塞,足见傅作义对他的高度信赖。
而为了控制平张西线,不让傅作义西逃,我军派出了杨得志、杨成武、程子华三个兵团,浩浩荡荡30万大军,孙兰峰无论如何都招架不了,损失惨重后带着残部先跑回了绥远。那里是傅系军队起家之地,根基比较深厚,孙兰峰仍然掌控相当规模的武装力量,盘踞一方。
从立场上看,孙兰峰跟傅作义、董其武有很大区别。他属于顽固死硬派,坚决不接受起义,甚至称傅作义被困于北平,是“受到了胁迫才缴枪”,自己绝不能那样做。就是最终输了,也要尽全力打一仗,像之前死掉的郭景云那样(原国民党35军军长)。
其实看看绥远起义时间,就知道孙兰峰有多固执。北平49年1月就解放了,而绥远解放是在8个月之后,说明过程相当艰难。可见傅作义这个老长官,都很难直接影响孙兰峰的意愿,此人太硬了。那这种背景下,绥远是怎么实现解放的呢?
傅作义在西柏坡时,就向毛主席表达过担忧,担心打起来绥远会生灵涂炭。主席却深谋远虑,采取了怀柔政策,划出明确的统战线,指示解放军主力不越线、暂时不进绥远;反而派出董其武去做孙兰峰等顽固派的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且在经济上、政策上,向绥远不断输送资源,让当地广大百姓及绥远国民党军,看到我们的诚意及先进性,将反对起义的那些人逐步软化下来。
这个办法的确非常高明,加上董其武的不懈努力,最后见大势已去的孙兰峰,只能半推半就地在协议上签了字,但他内心还是不怎么情愿的。所以对比董其武与孙兰峰,虽然都曾是傅作义阵营的虎将,但对待革命大势及建立新中国的态度上,区别非常明显,在个人觉悟方面高下立判。
董其武能当开国上将,孙兰峰却不能,对于孙兰峰这样的干部,虽然也算起义将领,待遇上可以给予充分保障,却只能担任一些副职、虚职,很难再让他实际执掌重兵了。1952年孙兰峰也主动辞去了军职,55年错过授衔并不意外。不过孙兰峰十分长寿,活到了92岁高龄。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