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俄罗斯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胜利日阅兵活动,并邀请了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参与观摩。
考虑到目前俄乌战争依旧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俄罗斯的此次阅兵,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有评论说,从阅兵式上俄军的整齐待发可以看出,俄罗斯目前的军事实力,依旧不容小觑,但俄乌战场上俄罗斯军队的表现,却始终未能让人满意。
(俄罗斯阅兵)
考虑到现在,俄罗斯虽然取得了战略优势和战场主动权,但乌克兰军队依旧可以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和防御,俄罗斯的国家实力和军事实力,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削弱的。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俄罗斯的重要伙伴,中国将如何应对?答案很简单,中国在全世界的布局,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阅兵仪式上的中国军队)
俄罗斯的削弱
要聊俄罗斯的削弱,首先就必须要搞清楚一点,就是这场战争对俄罗斯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有人说,是战场上的损失极其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比如俄军在2022年时的红利曼战役惨败,比如2023年时,俄军面对强敌,对协同作战的瓦格纳雇佣兵见死不救,比如2024年年底到2025年年初乌克兰利用无人机大规模袭击俄军,甚至敢于进攻俄罗斯的核武器袭击。
以及乌克兰方面仅仅因为怀疑俄罗斯生化部队负责人涉嫌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就公开在莫斯科暗杀了这位中将,以及乌克兰军队攻入库尔斯克,创下了二战结束后,首次有外国军队攻占俄罗斯领土的纪录。
(乌克兰军队一度进入俄罗斯领土)
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但没有提到最根本的一个因素,那就是乌克兰利用这些反抗,彻底撕下了俄罗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遮羞布。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俄罗斯作为冷战时期,世界唯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继承者,在苏联解体时,继承了苏联70%的军事遗产,依旧是那个跺一跺脚,,能让欧洲乃至世界都为之震颤的军事巨擘。
而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队虽然也有折戟车臣战场的尴尬,但它对格鲁吉亚的用兵,对中东各国的干涉,在叙利亚地区对isis等恐怖组织的打击,甚至瓦格纳雇佣兵团在非洲和法军的几次交火,依旧给了世人这样一个印象:那就是俄罗斯军队,依旧是一支装备精良、战术素养过硬、敢于亮剑的钢铁之师。
(俄军)
直到俄乌战争爆发以后,世人才发现,这支钢铁之师,早已是锈迹斑斑。之前几次战绩,不过欺负弱小而已。
俄军在这场战争中爆发出的系统性腐败;协同不顺;战术僵化;现代化体系薄弱;对现代战争理解不够等多个致命缺陷。
虽然这些缺陷伴随着战争的发展,一度得到了缓解,俄军在战场上的优势更加明显,但毫无疑问,正是这些缺陷的存在,让俄罗斯的军事地位一落千丈。
(俄军)
很多曾碍于俄罗斯军力的国家,也就有了胆子给俄罗斯唱起了反调,这对于一向以军事强硬立国,凭借自身军事强国形象在地缘政治中纵横捭阖的俄罗斯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因为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上,最强硬的法宝,就是强大军事实力的战略威慑力。而现在,乌克兰人用实际表现,告诉世界,不要害怕俄罗斯,它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强大。
这就意味着,俄罗斯最强法宝的功能失灵。
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的布局
那么,全世界都不怕俄罗斯了,会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
不得不说,影响还是很大,而这些影响,中国早已是心知肚明,甚至做出了布局,而且布局远比西方想的要长远。
先来看有益的方面,中亚方面。在历史上,中亚国家由于和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遭受着俄罗斯方面有意无意的控制。
但如今面对俄罗斯在俄乌战场暴露的诸多弱点,它们不再像以往那样对俄罗斯言听计从。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可以绕过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增加联系,增加自己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中亚地区)
尤其是能源方面,中亚方面向中国出口能源,也不必再像以往那样,过于看重俄罗斯的眼色,。
同时,,中国还可以通过中亚打通至伊朗、土耳其的陆路通道,进一步加强自己对于亚欧大陆的整体影响,实现一带一路的伟大格局。
(中亚地区的能源十分丰富)
但不利局面,就在于俄罗斯失去了战略威慑以后,美国势力可以更加从容不迫的围追堵截中国。
就比如日本,日本目前已经装备了多款射程在1000公里以上的中程导弹,目标可以覆盖中国沿海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按照以往的国际局势发展,因为中俄两家的存在,日本万万不敢部署这款武器,以引起地方局势恶化。
(日本已经有了大量中程导弹)
但因为俄罗斯的军事实力锐减,中俄美日的互相制衡,落在了中国一家头上,这才有了美日借机加强军事同盟,在亚太地区频繁举行联合军演,对中国形成军事包围圈的趋势。
所以中国在这个时候,必须要加大俄罗斯的布局,首先,必须要填补俄罗斯实力落后以后,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真空,以免中亚地区在长期依赖俄罗斯维持秩序的情况下,突然因为俄罗斯的松绑,而陷入动荡,从而获得与中亚地区互助共赢的基础,
同时,中国必须加强对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管控,通过军事演习,不断增加武器,打消了美国的战略围追堵截。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俄罗斯走向了衰落,中国也可以灵活转向,走向真正的星辰大海,这就是中国的布局。
(中国军队)
参考资料 1、新民周刊《军事|俄乌这回都真打不动了?》 2、环球时报《本报记者直击莫斯科红场阅兵》 3、环球时报《“俄罗斯要价太高,但我并不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