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楼

编辑|邱不苑

【钢琴】/gāng qín/

黄书

钢琴是一种通过键盘操纵的击弦类乐器,由意大利制琴师巴洛托米奥·克里斯多夫利于1709年前后发明,能通过触键力度控制音量变化,井通常由木质共鸣箱铸铁框架和交叉排列的情形构成。标准配置88个琴键,其中有52个白键和36个黑键,音域共有7个半八度,被称为乐器之王。

2001年,在他5岁半的时候,他的爷爷花费巨款为他买了一架钢琴。2001年的一万元约等于现在的十万元。起初是因为他对钢琴这种按一按就能产生悦耳声音的物件特别的感兴趣。在买的时候,他的爷爷,妈妈和爸爸反复的问他,是不是决定要学这门乐器。他坚定的说我要学。于是他的家长们再次问他,你是不是坚持要把这个乐器学完?他的家长们跟他强调,一旦买了这架钢琴,你就再苦再累也得吃,就必须不能浪费家里花掉的钱。当时还是5岁半的他,只想着能够玩一个产生声响的新玩具,对这个东西将带给他的恐惧一无所知。

很快,钢琴成为他的痛苦的源头。对他来说钢琴除了是一块破木头,也是他平时挨打频率最高的场所。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练习至少一个小时,而寒暑假则每天练习3~4个小时。练习的时候他的母亲拿着筷子坐在他旁边,只要他弹错了音,他就会挨打。

挨打的时候他就会躲起来。钢琴保养手册上面有写道,钢琴的踏板上面有小洞,这样的小洞容易让老鼠钻进去坐窝,啃食内部的木头。每当他挨打的时候,他想起自己的属相,没错,他属老鼠,他多么想变成一只老鼠,钻进钢琴踏板的缝隙里,使自己免除这一顿皮肉之苦,但他做不到,他只能把小小的身体缩在钢琴的琴键键盘下方,或者躲到琴凳底下。同时他又在心里咒骂这该死的老鼠去哪儿了,它们怎么还不来钢琴里面做窝,把这架钢琴啃坏,让它再也发不出声音。过了这么多年,未曾造访的老鼠成为了他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萦绕。

那架钢琴现在还好端端地在家里放着,等待着造访它的老鼠。

绿书

对于他来说弹钢琴意味着一种运动,一种游戏。钢琴对他来说是闲暇时的一点慰藉,逃避世界的方式,训练大脑肌肉的左右互搏游戏。这对他来说不再是一种痛苦,当然也谈不上是一种享受,这更像是——游戏。那种时隔多年重新拿起百玩不厌的游戏。左手和右手需要同时做两件不同的事!这多么的有趣!

他每周有3-5天弹钢琴,说不上勤奋,也远非懒惰。他弹琴全凭自己的兴趣,并且以一己之力开拓了钢琴作为玩具的全新玩法。在黑暗的房间里关上所有的灯,他任由自己的手指在琴键上滑动,体会着琴键本身被指尖感受到的微微凉意。与此同时还有指腹和指尖的触感,指腹的触感偏软,更加轻柔;指尖的触感偏硬,似乎做好了准备。弹钢琴需要剪去指甲。手指慢慢地在琴键上前后滑动,微微用力。靠近身体的白键的尾端比较容易按下去,声音清脆,但如果按下远离身体的首端,就需要用更大的力,弹出来的声音也更闷。

低音区的某些频率更容易在房间里产生共鸣,似乎连座下的琴凳,大地和他的心脏都开始一起振动。凭着感觉,他开始弹一首曲子。他摸索着找到起始的音,然后凭借自己的记忆和触觉弹奏。是的,只有触觉,他开始想象盲人钢琴家的世界,那必然要付出常人数倍的努力。因为看不见所以要不停试错,弹错了一个音,就要摸索着退回整个小节的开头再来一遍。手掌张开的幅度,手指在空中移动的距离务要精确,把手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误差不能超过两厘米。他想起每个人像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的盲眼蝙蝠般的人生,只有通过回声定位才知道前面是一条死路,于是又退回去重新开始。又或者在无数的选择中迷失,不知道哪一个音才是真正正确的。

他又想到聋人钢琴家,贝多芬。如果非要二选一的话,失去视觉好呢,还是失去听觉好呢?他旋即想到贝多芬还可以通过骨传导听到自己的乐曲,于是脑海里浮现出贝多芬咬着一个木棍抵在键盘的外沿同时慷慨激昂演奏的场景。如果一个人又是盲人,又是聋人,嗯,那大概是和钢琴无缘了。他怎么知道自己弹的正确与否?钢琴的黑键全都是一样的长宽高,而白键则只有三种——左边是黑键,右边是黑键,或者两边都是黑键。仅凭触觉,任何人都无法确认自己弹的音是否正确,除非他从钢琴的两边往中间一个个数,而那样又太麻烦。关键是他无法记录下那种正确的感觉,无法形成正确的肌肉记忆。他开始想象一个钢琴家如此的热爱钢琴,以至于又聋又瞎的他依然坐在钢琴前面练习,每弹一个音他就从琴键的最右边开始数,一个、两个、三个……尤里卡!在这样的游戏当中,他进入了一个半睡半醒的,若有若无的禅定状态,他闭上眼睛,世界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声。他的手在钢琴上飞舞,但钢琴没有发出半点声音。

红书

他每天保持着必要的练习量,并经常弹上一两曲,曲子的难度算不上高,技巧谈不上炉火纯青,但饱含情感。就连最愚蠢的木头人也能够听得懂他曲子里面所传达的感情,钢琴是他的法器,成为了他的喉,他的舌,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无法用文字写下的,他就用音乐来表达,充分的表达。

【考级】 /kǎo jí/

黄书

钢琴考级是一种系统化的音乐能力评估机制,通过分级考试的形式衡量业余学习者的钢琴演奏水平和音乐素养。该体系通常由专业音乐机构(如中国音乐学院)制定,将钢琴学习划分为1-10级或更细分的初级、中级、高级阶梯,每个级别对应特定的技术要求和艺术标准。考生需完成规定曲目演奏(含音阶、练习曲、复调作品及中外乐曲)。考官从音准节奏、技巧运用、音乐表现力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者获得相应等级证书。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考级既为学习者提供阶段性目标,帮助建立系统的训练计划,又能客观检测教学成果。其权威认证可作为升学加分项或专业发展参考,同时培养考生舞台表现力和抗压能力。

绿书

钢琴考级是由国内某些钢琴学院,音乐系从业人员,以及相关的教授、评委、机构商人合谋而成的一种诈骗行为。诈骗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家长的钱财,主要受害者是6-12岁的琴童。

作为学生家长,他们失去的主要是金钱。许多家长付出高昂的代价充满热忱地投身于这项事业当中。由于家长们普遍缺乏音乐素养和辨别能力,因此他们寻找老师的过程无异盲人摸象。无法判断老师的好坏,家长们便从学生考级的数量和成功率来判断,似乎通过这样的方式把音乐量化成1-10十个数字就能够为家长们从自己的愚蠢和无知中开脱出来。是的,考级产业的服务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家长。正如同杨永信的网戒中心一遍遍地对孩子电击借以“戒除”网瘾一样,他戒除的不是网瘾,而是家长教育失败的无能感、无力感、负罪感。同样的,考级产业通过一个个逐渐增加的级别数字戒除了家长们对于自己无能的恐惧和负疚。去年考了三级,今年就要考五级,五大于三,所以这无论如何是一种进步,因此我的钱没有白花,我的教育方式是有效的。听不出曲子的好坏,家长们不去训练自己的听感和音乐审美,而是用别的方式代替——她们用眼睛看。如果弹琴的时候,手指和手掌的姿态优美,那么这样的音乐教育无疑是好的。“我找的老师教琴的方式是否正确全面?孩子学习的效率是否高,学习路径是否最优?如何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音乐审美?”考级产业让无知无畏的家长们从这些自我拷问的漩涡中解脱出来,借以成为他们训斥孩子的借口——我花了钱,花了时间,你就应该考出老师要求的等级。如果你考不出,那一定不是因为老师差,不是因为家长教育方式粗暴、练习方式错误,不是因为考级体系设计本身不合理,不是因为考官本身不具备资质而随意地打分。这一切全怪孩子,是孩子蠢,孩子懒惰,孩子的练习量还不够。

因此,诈骗的主要受害者是由此经受错误钢琴理念训练,缺乏乐理常识,机械化练习无效练习的时间被浪费的钢琴学习者们,尤指6~12岁的琴童。做为一个好面子的母亲,他的母亲在他学琴的第一年就迫不及待地让他去考业余一级。他考过了,成绩是优秀。之后,由于他的“优秀”等级的考级曲目,他经常被他的母亲带到台上去,在任何有钢琴的能够表演的地方,像马戏团的一条狗一样被拉上台表演。他的母亲的脸上因此绽放光彩。

很快地,他对考级深恶痛绝,对弹钢琴深恶痛绝,剩下的就只有无止境的煎熬和忍耐。如果每天1小时不够,那就2小时;2小时不够,那就4小时。“熟能生巧”是母亲常说的一句话,练琴变成了无休止的从头开始的考级曲目一遍遍的重复。无止境的练习量的堆砌,带来的是僵硬的手臂,疲惫的手指,没有灵魂的正确音乐,因为挨打遍体鳞伤的身体和绝望的内心。打开考级教程的被翻烂的那一页,第一千零一遍重新弹奏这相同的曲目,他的手指早已麻木到失去知觉,手臂早已酸痛到抬不起来。但是他仍然弹着,他不敢停下来,又一遍,又一遍。本应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向死而生的贝多芬奏鸣曲此时此刻听上去变成了绝望的西西弗斯般的存在主义萨特式的虚无与荒谬。

红书

钢琴考级从这个世界消失了,再也没有人在乎这薄薄的一张考级证书。现在所有人都明白那张废纸什么都代表不了。

【钢琴课】 /gāng qín kè/

黄书

钢琴课是指学习者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系统性钢琴技能培养过程,通常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涵盖演奏技巧(如触键、指法)、乐理知识、视奏能力及音乐表现力训练,通过分解练习、曲目精练和即兴创作等方式循序渐进提升水平。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基础定制教学计划,注重手型规范、节奏把控和情感表达,同时融入音乐史赏析与听力训练,培养综合音乐素养。规范的钢琴课不仅传授演奏技能,更通过艺术熏陶激发创造力,帮助学习者建立审美认知与终身音乐兴趣。

绿书

钢琴课是每周一次的由钢琴老师和家长合谋的非法审判。每周固定的时间,雷打不动地,母亲带着我穿过弯弯绕绕的小巷子来到钢琴老师租住的地方上课。钢琴老师住在小区深处老旧居民楼里的二楼,两室一厅。琴房的门开着,老师就坐在里面。母亲是个急性子,每次早到的时候,往往前一个受害者还没下课,于是就得局促地在客厅多等一会儿。说来也奇怪,等待的时候,恐惧的感觉会更加清晰。和每个即将被推上刑场的犯人一样,最令人畏惧的不是断头的铡刀落下的那瞬间。恰恰相反,铡刀还没有落下,但准备落下的过程中,空气慢慢粘稠起来,让人无法呼吸,汗水从额头和手心一点点渗出来。

房间里一个孩子哭丧着脸,他的母亲坐在他的旁边,面色阴沉。显然他的表现没能让老师和家长满意。也许是弹得不够熟练,也许是太紧张弹错了几个音。我知道——他也知道他即将遭受什么——一顿毒打。他慢吞吞地收拾东西,不情愿地从琴凳上站起身来,期望着能多延缓一会儿自己受刑的那个时刻,却没有意识到那额外拖延的每一刹那都反而更化作了痛苦的养分。那孩子慢吞吞地从我身边走过,他悄悄地瞥了我一眼。我立刻读懂了这种眼神——惊慌、迷茫而又恐惧。没错,我对这种眼神再熟悉不过了,我常常在镜子里见到这种眼神。经由一个眼神,我的命运和他的命运短暂地连接在了一起。知晓这世上自己并不是独自受罪,这也算是喘不过气的童年里面为数不多的一点慰藉。我们的痛苦同时减轻了。

毒打绝不会发生在课室。只要有他人在场,母亲始终维持着一种礼貌的形象。关上老师家的门,她一把扯着我往楼下直奔。转过两个拐角,还没出楼栋口,硬壳的大笔记本劈头盖脸地朝我砸来。我还没来得及抱住脑袋,额头就吃了一记。硬质的笔记本的脊打在头上格外地痛,直打进我骨髓里去。那是每节课都一定拿着的,记录我罪状是笔记本。如果是柔软的,大开本的琴书,打在身上是大面积的钝痛,那简直是一种格外开恩。扇耳光则介于两者之间,蒲扇般的大手昏天黑地地把我一把罩住,脸上火辣辣的,淤青的掌印过几天才会消退。忍一忍就过去了,一如既往地,我用双手护着头蹲在地上,咬紧牙关开始数数,一、二、三、四……我期望这场暴打早点过去,同时心里开始咒骂这该死的钢琴课和钢琴老师。

红书

钢琴课主要的训练对象是人的大脑。藉由脑神经科学的发展和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钢琴家们开始安装机械手臂来替代自己本来的手臂。机械手臂由电信号传递动作指令,因此比人本来的神经反应方式要更加迅速,从大脑发出指令到手臂执行指令之间的间隔变得更短,在几个微秒之间就能完成,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身随意动”,而不需要再借助肌肉记忆磨练演奏的熟练程度。机械手臂可以做到人类手臂无法做到的高速、精确的运动,同时可以在力度上实现千分之一的变化。因此,如何训练自己的大脑,同时让左脑和右脑的相同脑区对左手臂和右手臂的神经接口精确、迅速地发布不同的命令成为了钢琴家们主要的训练目标。

【仁寿路357-15-6-1号】 /rén shòu lù 357-15-6-1 hào/

黄书绿书红书

这是我户口本上的住址。我的常住人口登记卡的页面上写着:

搬迁 2001年08月22日(已迁出)

大概是四年级,2005年左右的时候,我才搬家到这个地址,仁寿路357-15-6-1号。这是我们家在武汉的新住址。

等级的日期早了四年。2001年也许是买房子的日子,还记得那时候家里家里为了凑出房子的首付,连2万块钱都拿不出来,东拼西凑,找亲戚们借款项,然后又是装修,05年才住进来。我大概有十几年没有回去这里了,自从我上高中以后,似乎我就再也没有回去过。那里净是些不太美好的回忆。

自从上初中开始,我钢琴考过了业余10级,于是终于摆脱了这破玩意。我不再练琴,也不再需要去上钢琴课,只是偶尔弹弹流行。到了高中,我住在学校宿舍里,09年家里买了新的房子,就再也没回去住过。

曾经记得小学毕业的时候,我去过武汉音乐学院的附中参加他们的入学考试。我弹得不算差,至少音准和节奏都正确。但很明显,我除了把曲子弹对之外一无是处:我不懂乐理,我的音乐也欠缺灵魂和表现力。也许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他的阅历和经验不足以支撑他表达什么,就连为赋新词强说愁都做不到。无论如何,我落选了。

许多年后的2025年,我现在的钢琴老师给我上课的时候,我跟他谈起了这段经历。他表示很惊讶,甚至有点兴奋地跟我说,如果当时我能找到更好的老师正确的教导和练习,我现在也能吃音乐这碗饭。我听了有些窃喜,但我也不确定,如果当时走音乐的路,现在的我又是怎样?如果小时候我没有选择学钢琴,也许我会得到一个幸福的童年?又或者我的童年会被母亲用铜琴、铁琴填满?我不知道,也许钢琴不是我痛苦的来源,那些人才是。回头再让我选一次,我不确定哪条路是更好的这但也许我会选择我现在的路。那毕竟是一路走来自己而经历的一切,而如今我仍然站在这片土地上,确实地活着,顽强地活着。

过往的经历不再困住我。我回到那个又脏又臭,连物业都没有,破破烂烂到处都是小偷的小区。

我家住在7楼,放学回来,要弯弯绕绕地一层一层地爬楼梯。经过4楼的时候,我总是有点嫉妒,因为4楼的女生是别人家的孩子。她琴弹得的比我好,也听话,获得了一些音乐上的奖项,我的母亲老是拿她说事。

现在想想,琴弹不好也不完全是我的问题,甚至和我一丁点儿关系都没有。做母亲的应该找自己的问题,做老师的也应该找自己的问题,唯独我没有问题。但是不到十岁的我不知道,每次母亲这样说,我都觉得是我做得不够好,不够努力,浪费了家里的钱和自己的时间。愧疚感填满了我的心。

我做了一个梦,梦里面浴室的帘子后面似乎隐藏着什么东西。地面被洗干净了,但隐隐约约有血腥味儿,我自己的一切都静止了,仿佛定住时光的魔法。屋子里空无一人,但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你可以从物质的表面一直看到物质的里面,从钢琴表面的黑色烤漆,直接看到构成烤漆的每一个雪花样分子的组成。

厨房里面有一只猪头人,它萎靡不振的靠在墙上,手上拿着一把断剑。他似乎受过伤,没精打采的。卧室的阳台都用铁丝网罩着,笼住飞不出去的金丝雀。楼下吹着哀乐,有人在办丧事。半夜,又到我逃跑的时间,我不知道又是哪个坏人想要我的命。坏人从门口进来,有时候他们假装成父母的朋友敲门,等到我看到他们不怀好意的眼神,他们已经快撬开了锁。房门只能抵挡他们一会儿,我鱼一样从他们腋下溜走,拼命地从楼梯跑下去。三步并作一步,十八级台阶我只用四步就能够跑到下一层,甚至有的时候我跑的不够快,我坐在楼梯的扶手上飞速的滑下去。

跑,跑,跑。那就是我能做的一切。

高中毕业之后,我再也没回过那个户口本上的家。偶尔我会回去在小区外面逛逛。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怀旧,父亲把房子租出去,又过了几年,他把房子卖了,供我出国。这个地址变成了足以让我体验更大世界的一笔财富。

过了很多年,钢琴教育终于恢复了他应有的样子,老师们认真教课,不是为了考级,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样的一个技术,更能够理解作曲家们作曲时候的感情,更好的诠释这首曲子,更好的表达每个人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20年后的琴课费用并不比当时更贵。我把我学的一切全部忘掉,从头开始学习发力,学习触键,用手臂的全部去感知,用头脑的全部去尝试,用身体的全部去动作。

我仍然会紧张,仍然会偷懒,仍然会反复的练习直到暴躁地砸出巨响。我知道身体里有些东西在慢慢地起变化。重新弹起过去的曲子,我感觉不太一样,却又似曾相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我能够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弹的曲目,然后用自己通过努力而重新获得的,更为先进的、细腻的技术去更好的诠释和表达自己更厚实的生命所承载的情感。虽然这只是一首很简单的曲子,但我觉得的确有哪里不一样,好像我的曲子里面有了灵魂,有了某种能够被称为“我”的东西。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我”,都是他自己。然后在他的童年,少年和青春期,他们被他人的理念强奸,被异化,被撕成一条条一片片的。到了成年,他又在努力的把这些“我”的碎片拼凑回一个完整的我。就像试图通过词典里面的一个个条目,去拼凑事件的全貌,事件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我是谁也并不重要,甚至都不见得有我,我只是一个幻想出来的不存在的东西。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始终未曾放弃寻找。

附录与补遗

【考级证书】 /kǎo jí zhèng shū/

① 家长心理负债的赎罪券;② 儿童音乐灵魂的死亡证明。

【琴课焦虑】 /qín kè jiāo lǜ/

定义:介于「未完成作业」与「已知必然失败」间的量子叠加态。

数据模型:

【琴凳】 /qín dèng/

① 体罚动力学实验台;② 儿童臀部压力-时间积分器。

数据模型:


【体罚】/tǐ fá/

定义:家庭暴力的一种变体,常以“为你好”为施力点。工具优选硬度排序:笔记本脊骨>筷子>大开本琴书>手掌

【考级曲目】 /kǎo jí qǔ mù/定义:一种精神蠕虫,可通过重复演奏植入受害者脑内,症状包括手指痉挛、情感麻木、对舒伯特过敏。

【盲眼蝙蝠】 /máng yǎn biān fú/

① 钢琴练习者的终极进化形态;② 通过回声定位躲避体罚的濒危物种。

【老鼠与孔洞】 /lǎo shǔ yǔ kǒng dòng/

① 逃避现实的物理通道;② 自我撕裂与缝合的创口。

编辑附注

红/绿/黄书的设定灵感来自《哈扎尔辞典》,作者用红书、黄书和绿书表示来自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记录者的不同视角。

写作手记

这次写作是有史以来最放松的一次,本来是打算随便写写的,不知不觉也写完了,居然有七千字,文字的质量也并没有惨不忍睹。没有焚香沐浴祈祷斋戒,文稿的大部分是晚上睡前闲着没事躺在沙发上语音输入完成的。没有“一定要呕心沥血”的自我鞭笞,写作的过程竟然如此轻松闲散。灵感来自《哈扎尔辞典》。


报名三明治5月非虚构短故事!

时间

2025年5月16日-5月31日

费用

人民币999元(老学员价:949元)

点击报名!


‍‍



虚构 Fiction

  • (中文,报名中,每月开展)

  • (英文,进行中,每月开展)

  • 大师工作坊

  • (中/英文,敬请期待,2025/07)

  • (英文,报名中,2025/05)

  • 类型小说

  • (英文,已完结,2025/04)

非虚构 Non-Fiction

  • (中文,进行中,每月开展)

  • (英文,报名中,每月开展)

  • (英文,进行中,2025/03)

剧本 ScriptWriting

  • (中/英,敬请期待,2025/09)

诗歌 Poetry

  • 里所诗歌工作坊(中文,敬请期待,2025/08)

  • (中文,2023)

每日书 Daily Writing Community

  • 5月 (中文,报名中,每月开展)

  • 5月 (中文,报名中,每月开展)

  • 共写班(中文,进行中,每月开展)

  • 自由书写班(中文,进行中,每月开展)

  • Daily Writing(英文,每季度开展)

线下活动 In-Person Events

  • 写作聚会(北京/上海,不定期举行)

  • 在地写作

  • (2017,上海)

出版 Publishing

  • 出版作品

  • 文学经纪

  • 合作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未读、天津人民出版社、微信读书……

  • 新书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