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田雄
责编|张晶
正文共4547个字,预计阅读需14分钟▼
“更好发挥法学会桥梁纽带作用,助力解决法治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法治服务水平。”今年1月,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祖翼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重要致信精神,传达学习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精神。
“法学专家咨询工作是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服务中心大局的实践平台,要立足社区、乡村、企业等多样化需求,科学调配专家资源,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织密法律服务网络。要充分发挥法学专家中立性、专业性、权威性优势,注重实战引领,完善专家资格审查、服务管理、反馈评价等机制,总结提升各地经验做法,着力打造具有福建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的法学专家咨询工作品牌。”今年2月5日,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石好勇在福州市福兴经济开发区和“苍霞人家”详细了解了法学会专家工作室后表示。
近年来,在福建省委的有力指导和福建省委政法委坚强领导下,福建省法学会把握职能定位,主动担当作为,围绕全省政法工作大局,充分调动法学专家、法学会会员参与法治实践、法律服务的积极性,积极发挥法学会“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不断在推动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工作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融入党委政府工作大局
“基层服务站点是打开法学会服务基层的那扇窗,法学专家、法学会会员通过这扇窗不断下沉基层走近百姓,指导基层工作者更好、更专业地为人民服务。”
“法学专家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切实帮我们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困惑,指导我们在法治的框架下,更专业地开展工作。”
“为我们政府部门在处理重大事项上提供了高端、权威、专业的法律意见,为我们规避了法律风险。”
近年来,记者在福建各地采访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工作时,听到各地群众这样的评价。福建省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从探索到全覆盖,法学专家咨询工作从空中楼阁到融入百姓日常,法学会会员从法律服务的配角到主角,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到参与者,从立法咨询工作的探究者到实践者……记者看到,福建各地法学会依托综治中心、海丝中央法务区、经济开发区等阵地,不断推进法学会工作向基层、向群众身边、向企业主体延伸,截至目前已经设立和完善基层服务站点1268个。
比如,龙岩市在市、县综治中心挂牌成立“法学会会员服务站”“法学专家工作站”,并与“法律之家”“法律顾问站”“调解中心”“企业法律服务站”等传统工作项目相结合,优化重组业务流程,实现一揽子化解矛盾纠纷;依托全市乡镇综治中心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以法学会会员为主体,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多元调解等“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为乡镇党委、政府涉法涉诉事项提供法律意见建议;在村(社区)全面推进“一村一法律诊所”“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一村(居)一法官”工作,委派有法学会会员身份的131名律师和349名法官分别挂点到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和村(居)法官,全面负责各村(社区)法律事务。
龙岩市法学会将法学专业力量融入综治中心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是福建省近年来将法学会工作融入政法工作大局的一个缩影。福建各地法学会不断推动基层服务站点工作与平安建设专项行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有机衔接、深度融合,不断推动法学会赋能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综治中心纷纷挂牌成立“专家工作室(站、点)”,将900多位法学专家下沉到综治中心,面对面、零距离为群众答疑解惑,为企业排忧纾困。
莆田市法学会依托市、县(区)、乡镇三级综治中心、调解中心、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中心等现有资源,科学布局基层服务站点,构建“区—镇—村”三级联动服务网络。全市建成335个基层服务站点。如莆田市荔城区结合综治中心规范建设,物业纠纷调解室和法学专家工作室同时入驻区综治中心,并加强两者的协作共建,探索法学会工作与重大物业纠纷调处工作协同推进,形成预防和化解物业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让法学会在莆田基层治理工作中发挥更大效能。
截至目前,全省法学会依托综治中心等阵地建立基层服务站点1268个。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场所的独特需求,多元化搭建服务平台,多渠道开展法律服务,打造了海丝中央法务区“法学专家工作室”、武夷山国家公园“法学专家景区联系点”、宁德霞浦“法学会会员海上工作室”、德化县“陶瓷产业法学专家工作室”等法律服务平台,形成立足当地、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站点建设格局。
彰显高端智库优势
4月22日,由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海丝国际仲裁促进中心联合主办的促进更中立、公正和友好的国际仲裁合作对话会在厦门举行,吸引了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金砖国家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仲裁、法律、工商等领域优秀代表参与。这次对话会由海丝国际仲裁促进中心联合发起人、厦门市法学会体育与影视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安寿志组织召开。
近年来,常驻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的安寿志充分发挥自己涉外法务的优势,在海丝中央法务区成立厦门市法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室”,为涉外事务提供法律服务。
“我们不仅要把政治素质高、作风过硬、业务精湛、擅长做群众工作的法学法律工作者吸纳到基层服务站点工作中来,还要把大学院校理论水平高的专家学者以及政法单位实践丰富的实务工作者、业务能手以及律师行业高端人才吸纳进来,为基层服务站点工作提供专业指导、权威意见,为基层服务站点规范化运行、专业化运作赋能。”福建省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福建省法学会目前成立的27个直属研究会,汇聚了各门类法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及学科带头人,通过高校、政法部门等阵地设置的法学研究平台、法律服务站点不断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法治实践。比如,福建省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部分法学法律工作者结合研究成果或工作经验,对福建省妇联主导出台的《关于建立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合力践行“枫桥经验”预防化解家事纠纷的工作意见》等多个关于预防化解婚姻家庭纠纷的文件提出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不仅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提供了专业指导,还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工作人员依法依规开展家事纠纷调解提供了根本遵循。
不仅如此,各地方法学会也充分挖掘本地法学资源,为基层服务站点赋能增质。福州市法学会充分发挥省会城市法学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福州大学、福州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院校的法学专家学者,联合实务部门共同组成25个门类的专家库,依托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常态化参与立法调研、重大改革起草论证评估等工作。
厦门市法学会体育与影视法学研究会赋能海丝中央法务区,是厦门市法学会持续推进直属研究会赋能基层服务站点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厦门市法学会不断推动直属研究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提升,先后依托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单位成立12个直属研究会。在厦门市法学会的指导下,这些直属研究会打造了“鹭岛刑事法论坛”“鹭岛诉讼法论坛”“鹭岛证券法论坛”“鹭岛民商法论坛”“鹭岛影视文化娱乐法论坛”等一批具有影响力、辐射力的法学论坛品牌,在繁荣法学研究、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高端智库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像三明市这样法学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市,积极借“外脑”赋能地方法治实践。近年来,三明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同步建立起市县两级法学专家共享资源机制,创新三级联动方式,支持其下辖的尤溪县聘请福州大学、福建江夏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阳光学院等4所高校法学院院长、法学专家作为“外脑”开展法律咨询尝试,之后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法学专家联动工作机制,采用“教授远程指导,学生驻地服务”的方式在基层服务站点开展工作。如今,三明市还吸引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的法学博士生开展驻站服务,为该市基层治理增添新动力。
为营商环境法治化提质增效
“法学专家为公司解决了法律上的困惑和待解的难题,希望之后能常态化开展这类活动,为推动邵武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不久前,在南平邵武市法学会联合市司法局举办的“竹产业发展困境与突破”法治讲座上,一位企业主说。
邵武市作为国内最大的竹材加工基地和精深加工产品原料供应基地,竹产业发展迅猛,为带动就业及竹农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法律法规的更新,也给竹产业企业带来了诸多法律风险。为此,邵武市法学会在竹立方生态科创馆设立“竹立方工作站”,主动对接邵武经济开发区内的292家竹产业企业及邵武市竹产业协会,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
记者了解到,南平市两级法学会在工业园区等民营企业集中、群众密集的乡镇(街道)已建成类似“竹立方工作站”的基层服务站点70个,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法律服务网络。如武夷山市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服务区设立“法学专家景区联系点”,精准为旅客提供法律服务,同时,武夷山市法学会还通过“法治武夷·云课堂”线上服务平台,围绕茶企常见的劳动用工、安全生产等法律问题,向企业、茶农等普及法律知识。
南平市法学会服务企业、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是福建全省各级法学会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福建各级法学会紧紧围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这个主基调,不断创新机制和探索新模式,将基层服务站点设立到行业协会、经济园区、法务区等区域,为企业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精准服务。
泉州市将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纳入“202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打造30个镇街综治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泉州市法学会以“一站一品、一地多品”为思路,边建设边创新。其中,德化县法学会基层服务站创建了全市首个专职服务陶瓷产业的法律咨询专家团队,为陶瓷产业发展过程中有需求的党委政府、陶瓷企业、相关部门提供法律咨询、提出法律意见,为“出海”企业把稳航向;石狮市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结合“丝路商贸”蓬勃发展的现状,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需求,打造了灵秀镇(电商)站点、祥芝镇(海上枫桥)站点、锦尚镇(工业园区)站点等基层服务平台。
宁德市两级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主动向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和铜材料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延伸,同时精准为“蕉城大黄鱼”“福鼎白茶”“霞浦海洋养殖”“古田食用菌”等具有极高知名度的行业延伸,创新设立了“景区游客法律服务驿站”“宁德市中国法学会会员海上工作室(七星海域)”“企业法律服务部”等,使服务更加精准、工作更为精细。
漳州市法学会针对龙海、长泰两区工业园区企业多的特点,指导两区在园区建立“法学专家工作驿站”,让法学专家轮值办公,职工不出园区就能够享受法律服务。南靖县法学会在云水谣景区探索打造“景区服务站”,推动法学会会员参与土楼旅游景区非警务警情矛盾纠纷调解。另外,漳州市法学会还在台商投资区综治中心设立“法学专家工作室”,常态化为台企台胞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并联合公安机关探索创设“警律护台企联动示范点”,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不断积累好经验,开辟新路径。
“全省法学会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进一步依托综治中心等阵地建好、用好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推动法学会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努力为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平安福建法治福建注入法‘智’力量。”福建省法学会相关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