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之死有多诡异?柴荣征讨契丹时曾策马走上“病龙台”,当晚发病,卧床不起!
后周世宗柴荣
前文《后周太祖郭威小传:从流浪儿到一代明君》讲述了后周太祖郭威从小时候的流浪儿成长为一代明君的故事,本文讲述的是后周第二任皇帝柴荣英明神武,却活活累死的故事。
公元951年正月,郭威正式登基,国号为“周”,这就是后周。此时的柴进身份是澶州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身份很唬人,但多多少少充斥了一些水分。
柴荣是有危机的,虽然他是后周皇帝郭威的内侄——柴荣的姑姑嫁给郭威,亲上加亲,郭威还认柴荣为养子。但不管怎么说,柴荣和郭威毕竟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这就是一个硬伤。
此前不久, 后汉皇帝刘承佑把郭威和柴荣的家人都杀了个干干净净,郭威没有儿子,只有这个内侄、养子,以及亲外甥李重进。李重进大柴进几岁,手握重兵且战功卓著,有自己的班底。
而且,从血缘关系来说,李重进与郭威显然更为亲近。更何况李重进在军中有显赫的威望,他又是个心高气傲之人,绝不甘心屈居他人之下。从表面各方面来看,柴进都不如李重进有优势。
所以,柴进的地位和处境是尴尬的,他眼下尊贵,但不代表将来也尊贵。身为皇帝的郭威会不会再生育自己的孩子?就算不,那李重进也比他离继承人的距离更近。
当后周第一功臣王峻自作孽,不断挑衅皇帝郭威的权威和地位,最终落了个降级被贬商州的处分,心高气傲的王峻不久就羞怒交加而死。公元953年初春,柴进才来到京城,来到郭威身边。
柴进此时是以王储的身份来到郭威身边的——官职变为晋王、开封府尹。郭威为什么会在柴进和李重进之间,最终选择柴进做自己的继承人,关键是李重进除了军事之外,一无所长。
柴进综合能力水平都极高,包括军事上的能力,也远在李重进之上。郭威把柴进召来身边,用意其实也很明显,就是要他跟着自己历练,如何治国治军,父子同心,后周初现国富民强的迹象。
但意外来得太快,公元954年二月,一代明君郭威溘然病逝。郭威临终前,特意当着朝臣的面,命令李重进向柴荣下跪朝拜,以此正式确立了柴荣的继承人身份,柴荣在郭威棺前即位。
虽然继承了大位,但柴荣面临的局面却非常糟糕,柴荣与郭威没有血缘关系的身份就是个硬伤,导致从内部而言,包括军队和大臣,都对柴荣并没有发自内心的效忠。
从外部而言,郭威刚死一个月,贼心不死的北汉刘崇就带着三万北汉军和契丹军杀来,想要重新夺回属于他的天下。此时的柴荣,在大臣和军队中几乎没有什么威望,满朝文武各说各话。
柴荣无奈,只好当即决定,他要御驾亲征去攻破北汉军。柴荣的决定,当场就招致以资历最老的冯道为首的很多大臣的讪笑,意思要他派个大将抵挡一下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这般兴师动众?
柴荣容忍对他的嘲笑,说昔日唐太宗初建大业也是御驾亲征,我又哪里敢在宫中偷安?结果,招致冯道更赤裸裸的嘲笑,笑他未必学得了唐太宗。这更刺激了柴荣,此次御驾亲征志在必得。
柴荣安排的第一道防线昭义节度使李筠很快就在刘崇的北汉和辽军联军进攻下向潞州败退,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负责袭断北汉军后路,河中节度使王彦超负责东下夹击刘崇。
柴进还安排了三支军队在刘崇进军开封的必经之路上拦截刘崇,自己带着人数不多的班底人马亲自出征,其中包括禁军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和开封府马直军使赵匡胤。
另外,柴荣还安排后周镇国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镇安国、河阳三城防务大将刘词集结全部后备力量,尽快赶赴前线支援,最终,刘崇在高平县与主动出击的柴荣狭路相逢。
没料到,后汉军队竟然在此刻一触即溃,疯狂逃跑。柴荣率军全线追击,到巴公原才发现落入后汉军的包围之中。刘崇带了四万军队组成包围圈,眼看柴荣第一次出手就陷入绝境。
赵匡胤(AI图片)
没想到,柴荣不按常理出牌,陷入包围的他,竟然决定自己率精骑突击刘崇。紧接着发生的一幕让柴荣目瞪口呆,他安排的两侧迎敌的军队还没坚持片刻就全线向刘崇投降了。
也就是说,在强弱对比明显的时刻,后周军队根本没有所谓的军纪、道义和军人的职责与荣誉,只有利益。谁都想不到,陷入绝境的柴荣,在赵匡胤和张永德的拼力协助下,竟然反败为胜。
转眼,刘崇的军队一触即溃,只有逃命的份儿。直到半夜,刘崇才把被打散的人马聚集起来,仍然超过一万余人。关键时刻,刘词率军赶到。柴荣立即率军向北汉营地发起猛攻,大获全胜。
柴荣把自己关在大帐中反思,为什么此前在父亲郭威和前辈王峻手里,指哪打哪的军队,到了他手里,险些让他全军覆没?他想来想去,认识到根本原因就是他身份上先天不足,又没有战功。
柴荣为整肃军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阵前叛变、带兵私逃还杀了皇帝信使、阻碍刘词率部救援的樊爱能、何徽等70余人全部就地斩首,以此告诫全军。此后,后周军纪才开始真正严明。
这一次出征,柴荣用自己的赫赫战功和铁的手腕,让所有人都明白了,此后必须对他百分之百服从。立威之后,柴荣安排赵匡胤训练了一支完全听命于他的军纪严明的新军。
这一年中,后周上上下下在柴荣的领导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业热情,四处出击,开疆拓土。期间,柴荣的两个重要助手发挥了巨大作用,武是赵匡胤,文是王朴,两人是他的最初班底。
柴荣每次出征都安排王朴留守京城,有他震慑后方,百官莫不膺服,包括赵匡胤在内。王朴提出的《平边策》成为柴荣立国、统一天下的大政纲领:先下南唐,再与北汉、辽国一争高下。
公元955年四月,根据赵匡胤此前考察所得,先破凤州、接着是秦州,成州和阶州就会自动归降。十一月,四州被后周收入囊中。随即,柴荣发起了对南唐的进攻。进攻前期,进展顺利。
但随即,大将李谷在寿州被南唐大将刘仁瞻打败。公元956年正月,柴荣御驾亲征。李重进先锋军一出手就灭了南唐主将刘彦贞万余人,柴荣率军长驱直入,抵达寿州城下,猛攻月余竟然不破。
南唐一面增派援军,一面退守清流关的皇甫晖和姚凤试图对后周形成反包围。如此战局反倒激起了柴荣的斗志,他命人向城里发射石弹,为激励士气,他还亲自搬运一块大石到前线。
向寿州城发起冲锋的人,也包括年轻气盛、毫不畏死的赵匡胤。柴荣一面继续攻城,一面命赵匡胤率军肃清寿州周边所有南唐军队。此时的南唐,疆土多达35州,国力更是强过后周不少。
赵匡胤以一百余骑为诱饵,不但伏击了南唐一万余人的追兵,还乘势反攻,共歼敌两万余人,解除了来自寿州北面南唐军队的威胁,撕开了南唐军形成的反包围圈。
柴荣重赏赵匡胤之后,继续命他拿下东面威胁最大的滁州。赵匡胤依旧带着五千人马,直奔有十万守军的南唐清流关。南唐守将皇甫晖没想到赵匡胤趁夜发动奇袭,滁州竟然被一举攻占。
南唐皇帝李璟派人来寿州城下和柴荣谈判,谁知柴荣对南唐志在必得。柴荣命在滁州的赵匡胤火速赶往扬州,要他率两千人马夺回扬州。赵匡胤再出奇迹,以两千人大败南唐两万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