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佳木斯国家农高区,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智慧农业数字平台实时监测三江平原200万亩稻田墒情。“过去巡田靠经验,现在用科技‘看’苗情!”2024届毕业生刘伟轻点鼠标,虫情预警信息即刻传至农户手机。这名选择扎根县域的“新农人”,正是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校企交替、农学结合”模式的代表。

黑龙江省始终“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重要切入点”,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为抓手,推进厅市共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结合区域实际开展人才贯通培养,有针对性解决县域产业链发展人才瓶颈,为县域产业转型升级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贡献“龙江方案”。

构建适配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格局

“你看,全国大米里面只有我种出的大米能印这个标识。”甘南县长山乡人民村的陈海捧起一袋“甘玉香”牌有机大米,包装上“中国青少年儿童健康安全食品管理委员会绿色基地”的字样在阳光下泛着金光。曾经因种植技术落后、品牌推广受阻而负债的“庄稼汉”,怎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农人”?

转机出现在2014年。甘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重构课程体系,将线下课堂、田间课堂与专家指导相结合,面向社会展开“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陈海成为第一批学员。他说:“在‘新型职业农民’课堂,我跟着东北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专家邹德堂等权威人士系统学习育苗、田间管理等技术,实现了产量与品质双提升。”几年间,一批又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从田间课堂走向广阔天地。

近年来,黑龙江省持续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通过撤销、合并、转型、停办等方式,着力构建“省市办高职,县域办中职,省市县统筹,中高职一体”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格局。目前,全省中职学校由229所调减至177所,形成“一县一所、一校一品”格局,6所农业高职整合为4所。2024年哈尔滨职业技术大学通过教育部验收,打破省内职教本科零的记录,2025年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两校启动升本程序。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直通车机制,涉农专业贯通培养规模已达1.5万人。在齐齐哈尔市,“3+2+2”分段培养模式让学生先在县域职教中心夯实基础,再赴高职专攻智能农机操作,最终对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本科教育。

今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聚焦现代农业、冰雪经济、装备制造等领域精准育才。在甘南职教中心,像陈海这样受益的学员不在少数:蟹稻种植大户掌握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植保无人机飞防队队长精研智慧农业装备,他们通过全免费实用培训实现技术跃升。

从陈海稻田里的“一粒米”到甘南县乡村振兴的“全链条”,职教变革深度呼应着“对接产业、融入地方”的战略部署,为县域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黑土地上正孕育着更多“有为学头、有盼头、有奔头”的成长故事。

打造与县域产业紧密相连的职教共同体

作为“部省共建职教改革试验区”试点省份,黑龙江省正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构建与县域经济同频共振的职业教育共同体。全省已建成覆盖13个市(地)的市域产教联合体、3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41个县域职教中心全面启动“一县一链”建设。

2024年,职业教育县域落地人才一体化培养项目全面铺开。甘南县职教中心与首农黑六牧业开设的畜牧养殖班,实现人才“毕业即就业”;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漠河文化旅游学院创新“旺工淡学”模式,为边境旅游经济输送复合型人才。这种“院校+企业+职教中心”的联动机制,正为黑土地催生更多“量身定制”的技术大军。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鹤岗职业技术学校、萝北县海达石墨有限公司签约成立鹤岗市石墨行业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龙江大地上,一幅职教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在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实验室里,科研团队正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改良三花猪品种。该校联合东北农业大学、养殖合作社打造的智慧养猪系统,集成传感器、5G通信、云计算等技术,使猪场疫病发生率降低30%,生产效率提升20%。“从种猪选育到智能养殖,再到全产业链追溯,职教科研深度嵌入产业升级。”项目负责人介绍,这套系统已帮助30余家养殖户实现数字化转型。

“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正在为每个县域培育‘带不走’的人才根系,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汇聚职业教育助农兴农惠农的强大合力

以科技为“犁”、以职教为“种”,黑龙江省构建起“校县企”协同创新生态,组建79个技术攻坚团队,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在佳木斯国家农高区,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两院一中心”实体化运作机构,创新实施“校企交替、农学结合”模式,田间课堂培养的现代农业技术人才85%选择扎根县域,化作乡村振兴的“新农人”。

从松嫩平原到兴凯湖畔,职教助农的实践硕果累累:甘南县职教中心《县级职业教育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研究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其培育的300名致富带头人带动全县有机水稻种植面积增长5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派出省级科技特派员,与宁安市相关部门共同前往宁安市宁安镇、兰岗镇开展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工作,推动农机技术服务向纵深发展,探索科技助力产业升级的新模式;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京东共建的东极乡村振兴产业学院,通过“三江米圣”品牌打造使佳木斯大米溢价率提升25%;依安县乡村振兴学院大豆选育中心内,职教专家与农技员联合选育的寒地大豆新品种蛋白质含量达42%,累计推广200万亩助农增收1.8亿元。

政策引领下,全省涉农高职院校与县(市)政府共建9个乡村振兴学院,组建237人专家库,开发40个工种培训包。仅甘南县年培训量就达3000人次,孵化近300名致富带头人;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在依安县建立的协同创新平台,已选育6个早熟高产品种,让寒地黑土结出科技硕果。

“我们构建了‘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产业升级’三位一体的创新联合体。”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正催生着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裂变效应。涌现出“霁朗米业”高永红、“青贮玉米大王”孙兰军等300名创业典型,职业技能培训年覆盖3000人次,县域职教中心科研能力实现跨越式突破。

聚焦培才育能夯实县域经济的人力根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面对县域人才结构性矛盾,黑龙江省创新推出“技能速训+持续赋能”双轨模式:短期聚焦就业竞争力提升,长期着眼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县域居民从“谋生型就业”向“发展型职业”跃迁,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充电蓄能”。

绥棱县职教中心的“夜间课堂”,曾经的留守妇女王秀兰在这里学习电商运营,如今已是粉丝超百万的“木耳姐”,带动当地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5亿元。这样的故事在黑土地上不断上演:佳木斯农高区“百名教授进百村”行动推广寒地水稻催芽技术,使五常市稻种发芽率从82%跃升至95%;齐齐哈尔示范区打造依安“紫砂陶艺”、克东“满绣”等特色培训基地。黑龙江省推进涉农高职院校与41所县域职教中心“大手拉小手”,构建“农职+农场+农企+农协+农户”共同体,服务县域小微企业、合作社等3017家,助力企业增收1.2亿元,惠及农民近4万人。

黑龙江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31.82万人,社区教育年均培训150万人次,老年教育课程覆盖养生保健、文化艺术等领域。

今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突破,推动优质高职教育资源下沉县域,服务县域主导企业发展壮大。中高职3+2县域落地人才培养项目试点覆盖30个县域,规模达到1000人左右,以更好满足县域产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高职学校要联合属地职教中心,依托县域园区,引导支持产业基础雄厚、产业人才需求迫切的县域探索建设县域产教联合体,有针对性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赵超 记者 赵一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