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房东去年月租金3800元,今年降到3200元。”这样的消息像一根银针,刺破了楼市最后的幻想。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4月全国50城住宅平均租金同比下跌3.4%,48城环比下跌,三亚、温州等旅游城市跌幅超过1%。
这让我想起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的话:“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当租金持续下跌,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现实——经济的调整,正悄悄侵蚀每个人的钱袋子。
01
租金下跌的背后,是收入、供给、需求的三重绞杀。
杭州望江门的王先生,一套不到50㎡的老房子,租金从三年前的4000元跌到如今的3200元,降幅超过20%。
这不是个案,北京、上海、深圳的租金已跌回2015-2017年水平,广州甚至回到2014年。
第一重压力来自收入预期转弱。
疫情后居民收入增长放缓,4月CPI同比下降0.1%,连续三个月负增长,PPI同比下降2.7%,降幅扩大。
这意味着企业利润缩水,员工收入增长乏力。五一假期全国出游人次增长6.4%,但人均日消费仅114.82元,比2019年下降24%。兜里没钱,租房预算自然一压再压。
第二重压力来自供给过剩。
二手房市场遇冷,大量房源由售转租。
杭州勾庄板块近两年集中交付,投资客抛售无果,只能降价出租,租金被腰斩。更致命的是保障房冲击,
截至2023年底,杭州已建成21.3万套保障房,价格比周边低30%以上。当“夹心层”转向保障房,商品房租金只能节节败退。
第三重压力来自需求萎缩。
尽管重点城市人口仍在流入,但流量大幅减少。
未来科技城的中梁沐宸院,交付时三房租金7000-8000元/月,如今只剩5000元。
租客从“候鸟式迁徙”变为“就近择业”,长租需求锐减,短租市场又被民宿挤压,房东们陷入“降价也难租”的死循环。
02
租金下跌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危机在于通缩阴影。
4月CPI、PPI双降,与印尼2025年2月首次出现通缩形成共振。这种“沉默的杀手”正在重塑经济生态:
消费意愿持续低迷。居民储蓄率攀升,五一假期人均消费涨幅不足1.3%,远低于疫情前水平。
企业投资收缩,PPI连续负增长导致工业利润下滑,进一步压缩就业岗位。这种“收入下降-消费减少-生产萎缩”的恶性循环,正是通缩的典型特征。
资产价格联动下跌。租金回报率虽升至2.12%,但房价跌幅更大,租金房价比上升本质是“分母缩水”的无奈。
深圳福田CBD三房租金从1.6万/月跌到1万,房价却跌了38%,投资客“以租养贷”的算盘彻底落空。更可怕的是,租金下跌削弱房产抵押价值,可能引发金融系统连锁反应。
政策调控陷入两难。宽松货币政策虽能缓解流动性压力,但资金若流向虚拟经济,反而加剧资产泡沫。
财政刺激需要真金白银,而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萎缩,基建投资后劲不足。
正如鲁迅所言:“有铜臭味的人是真实的,而铜臭味太重的人是腐烂的。”过度依赖货币宽松,终将腐蚀经济根基。
03
在一片萧瑟中,连云港的判决带来一丝暖意。赣榆区法院裁定,开发商未交付房屋时,购房者可追回首付、已还贷款及利息,剩余债务由开发商承担。
这打破了“烂尾楼购房者终身负债”的潜规则,堪称司法进步。
对购房者而言,这是定心丸。
以往楼盘烂尾,购房者既要还房贷又拿不到房,如今法院明确“债务转移”,避免了“钱房两空”的悲剧。虽然执行仍需时间,但至少让购房者看到希望。
对开发商而言,这是警示钟。预售资金监管不严、挪用资金的行为,终将付出沉重代价。若想持续经营,必须回归“保交楼”的初心,否则法律利剑高悬。
对行业而言,这是改革契机。判决倒逼预售制度改革,加强资金监管、推行现房销售势在必行。正如鲁迅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有打破制度积弊,才能重建市场信任。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租金下跌、通缩风险、楼市困局交织成一张巨网。
对租客而言,租金下跌是生活成本的减轻,也是资产持有者的阵痛。当房东们抱怨“租金跌回十年前”,年轻人却获得更多选择空间。这或许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调整,让住房回归居住本质。
对投资者而言,粗放炒房时代终结,精细化运营才是出路。
与其抱怨租金下跌,不如提升房源品质、优化服务,在存量市场中寻找新增长点。保障房冲击下,差异化竞争将成为生存法则。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需要平衡短期刺激与长期改革。加大保障房供给的同时,要避免过度挤压商品房市场;推动司法进步的同时,更要完善预售资金监管。只有标本兼治,才能走出通缩泥潭。
写在文末:
租金下跌不是终点,而是住房回归居住属性的起点。
通缩阴影下,守住钱袋子不是保守,而是对未来的敬畏。
连云港的判决不是终点,而是预售制度改革的起点。
作者:言叔,资深财经评论员,坚信 “认知才是最大的不动产”。关注我,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