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人间四月天之春几许

轻寒漠漠雨霏霏,曲径深深苔色肥。

欲问海棠春几许,隔墙先见雪纷飞。

“轻寒漠漠雨霏霏” 描绘出了一种微妙的气候氛围。“轻寒” 点明了春天的温度特点,不是严寒,而是带着丝丝凉意,给人一种清新之感。“漠漠” 则形象地写出了这种寒意的弥漫状态,仿佛无处不在。“雨霏霏” 进一步渲染了湿润的环境,细雨如丝,纷纷扬扬,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的意境。

“曲径深深苔色肥”,“曲径” 暗示了路径的曲折幽深,给人一种探索的欲望。“深深” 强调了这种幽深的程度,让人不禁好奇曲径的尽头是什么。“苔色肥” 是非常生动的描写,“肥” 字将苔藓的茂盛、鲜嫩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说明这里人迹罕至,苔藓得以肆意生长,也侧面烘托出环境的清幽。



“欲问海棠春几许”,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心中涌起了对海棠花的探寻之意,想要知道春天里的海棠花究竟开得如何,“春几许” 表达了对春天状态的一种追问,也流露出对海棠花的期待。

“隔墙先见雪纷飞” 是全诗的精彩之笔。“隔墙” 说明诗人还未真正见到海棠花,却已经先看到了类似雪的景象。这里以 “雪纷飞” 来比喻海棠花盛开的情景,形象地写出了海棠花洁白如雪、繁花满枝的状态,如同雪花般纷纷扬扬,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雪纷飞” 也营造出一种空灵、美妙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生机和美好。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了一个清幽、朦胧且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诗人从气候、环境写到对海棠花的探寻,由景及情,将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蕴含在字里行间,意象鲜明,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体验。



七绝 人间四月天之雨如丝

石桥深巷雨如丝,曾照惊鸿鬓影迟。

廿四番风今又至,棠梨一树雪垂垂。

“石桥深巷雨如丝” 开篇便描绘出一幅烟雨朦胧的江南画卷。“石桥” 与 “深巷” 两个极具古典韵味的意象,点明了地点,营造出幽静、深邃的空间感。细雨如丝般轻柔飘落,为画面增添了一层朦胧的诗意滤镜,赋予场景温婉、静谧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湿润而宁静的江南水乡之中。

“曾照惊鸿鬓影迟”,“曾” 字将思绪拉回往昔,“惊鸿” 一词化用曹植《洛神赋》中 “翩若惊鸿”,形容女子的美好姿态宛如惊飞的鸿雁般轻盈美妙,这里指代曾经在石桥深巷中留下倩影的女子。“鬓影迟” 描绘出女子鬓发的形态,“迟” 字不仅写出了时光的流逝,也暗含了女子当时从容、优雅的神态。此句通过回忆,将往昔的美好与当下的烟雨之景形成对比,为诗歌增添了一丝怀旧与怅惘的情绪。



“廿四番风今又至”,“廿四番风” 即二十四番花信风,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每一候对应一种花信,标志着春天的进程。“今又至” 表明时光流转,春天又一次如约而至,暗含着对岁月更迭的感慨。此句既承接上文的怀旧情绪,又将时间拉回到当下,使诗歌在时空转换间更具层次感。

“棠梨一树雪垂垂”,以 “雪垂垂” 来形容棠梨花盛开的模样,棠梨花洁白如雪,满树绽放,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生动地展现出棠梨花开得繁茂、热烈的景象。这一树雪白的棠梨花,在二十四番花信风的吹拂下,既代表着春天的绚烂,又与首联中 “雨如丝” 的清冷氛围形成鲜明对比,在视觉与情感上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同时,棠梨花的洁白与飘落,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时光易逝、美好的事物稍纵即逝,进一步深化了诗歌中蕴含的怀旧与感慨之情。

整首诗以雨丝起兴,借回忆与眼前景的交织,将时光的流转、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融入其中。意象丰富且富有韵味,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巧妙的构思,将人间四月天的烟雨、花事与情思完美融合,耐人寻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