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4日,巴西总统卢拉结束对中国的访问后,在返程途中特意经停莫斯科,并主动致电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话中,卢拉重申了中巴两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强调愿为推动和平进程提供建设性帮助。而克宫的通报则用“真诚”二字高度评价了中巴的长期努力,并特别感谢两国领导人在俄乌冲突中展现出的“建设性贡献”。这一外交互动不仅凸显了中巴在国际事务中的务实态度,更将特朗普等西方政客的“拱火式调解”衬托得愈发荒诞。
一、中巴“真诚斡旋”:以和平为底色的国际担当
中巴两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始终以“劝和促谈”为核心。从北京到莫斯科,从联合声明到高层通话,中巴展现出的不仅是外交姿态,更是对和平的坚定承诺。
1. 联合声明的战略意义
中巴此前发布的联合声明,明确呼吁“尊重各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同时强调“通过对话解决争端”。这一表述既符合国际法准则,又与西方国家“选边站队”的逻辑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声明中并未使用“入侵”“谴责”等情绪化词汇,而是以“冲突”中性描述,为后续斡旋预留了空间。这种“不站队、不偏袒”的立场,正是中巴斡旋的核心竞争力。
2. 卢拉“经停莫斯科”的象征意义
卢拉在返程途中特意致电普京,这一细节颇具深意。一方面,它体现了巴西作为“全球南方”代表的责任感,试图在俄乌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另一方面,也暗含对西方主导调解机制的质疑——当北约持续向乌克兰输送武器时,中巴的“和平方案”更具说服力。普京对中巴的感谢,实质是对“非西方调解路径”的认可。
二、普京“冷落特朗普”:对“政治作秀”的隐性回击
克宫通报中,普京对特朗普只字未提,这一“沉默”本身便是一种态度。与中巴的务实斡旋相比,特朗普的“调停者”身份更像一场政治秀。
1. 特朗普的“拱火式调解”
特朗普曾多次以“俄乌冲突调停者”自居,但其言行却充满矛盾。他一方面要求泽连斯基“立刻谈判”,另一方面又暗示“若普京不来,我也不去”;他一方面指责拜登“纵容战争”,另一方面却对美国向乌提供武器保持沉默。这种“既要当裁判又要当球员”的姿态,暴露了其调解动机的功利性——更多是为2024年大选造势,而非真正推动和平。
2. 普京的“选择性沉默”
普京对特朗普的冷落,本质是对“伪调解者”的拒绝。克宫通报中,普京强调“感谢中巴的真诚努力”,而“真诚”二字恰恰是特朗普所缺乏的。普京深知,真正的和平方案需要平衡各方利益,而非单方面施压或表演性外交。特朗普的“调停”更像一场政治作秀,其目的在于收割选票,而非解决问题。
三、中巴与西方的调解逻辑对比:诚意与私利的分野
中巴与西方在俄乌问题上的调解逻辑,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国际关系范式。
1. 中巴的“和平优先”逻辑
中巴的斡旋始终以“恢复和平”为最终目标。中国提出的“十二点立场”强调“停火止战、启动和谈”,巴西则利用其与俄乌的特殊关系(如巴西是俄罗斯在拉美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乌克兰的重要粮食进口国)推动对话。这种“以和平为导向”的调解,更易获得冲突方的信任。
2. 西方的“利益优先”逻辑
西方国家的调解往往夹杂私利。美国通过军售赚取暴利,欧洲则试图借机削弱俄罗斯影响力。特朗普的“调停”更是赤裸裸的利益博弈——他要求泽连斯基“以土地换和平”,却对乌克兰的主权诉求漠不关心。这种“以自身利益为先”的调解,注定难以被接受。
四、下一步进展:中巴斡旋能否打破僵局?
当前俄乌冲突已陷入“边打边谈”的僵局,中巴的介入或为和平进程注入新变量。
1. 可能的进展:推动“有限停火”
中巴可能借鉴沙特与伊朗和解的经验,先推动俄乌达成“局部停火协议”,例如在粮食运输、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建立临时机制。巴西可利用其与俄罗斯的经贸关系,说服俄方在黑海港口问题上让步;中国则可通过“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建合作,为乌克兰战后重建提供支持。这种“先易后难”的策略,或为全面和谈创造条件。
2. 潜在挑战:西方国家的掣肘
美国、英国等国可能通过军援升级、舆论施压等方式阻挠中巴斡旋。例如,美国可能以“中巴偏袒俄罗斯”为由,限制中巴企业在乌投资;西方媒体则可能炒作“中巴与俄结盟”的谣言,破坏斡旋的公信力。对此,中巴需加强沟通,以“透明、公正”的姿态回应质疑。
3. 长期愿景:构建“多极化调解机制”
中巴的斡旋若取得成效,或将推动国际社会建立“多极化调解机制”。这一机制可吸纳印度、南非、印尼等新兴国家,形成与西方主导的调解体系并行的力量。这种“去中心化”的调解模式,更符合当前国际格局的变化趋势。
结语:真诚终将战胜作秀
俄乌冲突的解决,终需回归“和平”的本质。中巴以“真诚”为底色的斡旋,与西方“作秀式”的调解形成鲜明对比。普京对中巴的感谢,不仅是对两国努力的认可,更是对“真诚外交”的呼唤。未来,若中巴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俄乌对话,或许能为这场持续近两年的冲突找到一条突围之路。而特朗普等政客的“小丑式表演”,终将在历史的聚光灯下褪去光环——毕竟,国际舞台从不缺演员,缺的是真正为和平奔走的“实干家”。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