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看见光明(ID:kjianguang)
5月14日,一段63岁女环卫工哭诉月薪1400元、大年初一仍需工作的视频,再次将环卫工群体的生存困境推至舆论前台。
当城市在晨曦中苏醒时,这些"城市美容师"早已开始劳作;当万家灯火亮起时,他们仍在街头忙碌。
1400元月薪与63岁高龄的叠加,撕开了城市化进程中基层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深层伤口。
这不仅是个体的命运悲歌,更是制度设计与执行层面的系统性危机,我们确实该反思。
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垃圾处理公司环卫工人平均月薪仅3800元,较行业平均水平低69.2%。
而某地女环卫工1400元的月薪,甚至低于当地221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暴露出政策执行的"肠梗阻"。
尽管湖南、江苏等地明确要求环卫工工资不低于最低工资的130%,但基层单位常以"劳务外包""临时工"名义规避责任。
这种制度性失守,使得环卫工群体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隐形贫困带"。
有地方调研显示,60-65岁城镇低龄老年人中,环卫等部门招聘的临时性劳务工达320人,且薪资普遍未达最低工资标准。
超龄劳动者因无法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被排除在社保体系之外,形成"越老越穷、越穷越干"的困局。
某地区63岁女环卫工2万元存款的"自豪",实则是老年贫困的缩影。
这笔钱仅相当于一线城市白领月均收入的1/3,却要承担孙辈教育、医疗应急等多重压力。
环卫工日均工作时长普遍超过10小时,法定节假日加班常无三倍工资。
某地区曾发生61岁环卫工因清理车窗抛物被撞身亡事件,因未参保无法享受工伤待遇。
这种"高强度劳动+低风险保障"的模式,使得环卫工成为职业伤害的高危群体。
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期户外作业导致超六成环卫工患有颈椎病、关节炎等职业病,而医疗保障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群体脆弱性。
全国72%的环卫工人为小学文化,40%年龄超过55岁。
这种人员构成源于城乡资源分配失衡,农村养老金缺口,某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仅307元/月,迫使老年人涌入城市从事低端劳动,而城市青年因薪资低、社会地位差普遍排斥环卫职业。
不过某环卫公司也有难言之隐:"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扫大街,我们只能招60岁以上的农民工。"
这种"老龄化、低学历、外来务工为主"的行业特征,折射出城乡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后,地方政府通过招标将服务外包给企业,但普遍存在"压价竞争"现象。
某环卫项目经理透露:"政府给的服务单价每平方米不足5元,扣除设备、管理成本,留给工人的工资所剩无几。"
这种模式导致企业为压缩成本,大量使用超龄临时工,规避社保缴纳义务。
尽管有地方早在2010年就要求为环卫合同工办理"五险",但现实中仍有大量临时工未被纳入保障体系。
尽管多地出台环卫工权益保障政策,但执行效果参差不齐。
有的地方通过设立环卫工人法律援助工作站,累计协助追讨工资47.3万元,而有的地方仍存在薪资低于标准的现象。
这种政策执行的"温差",反映出基层治理中责任落实的缺位。
更值得警惕的是,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长期处于法律盲区,60-65岁环卫工因无法认定劳动关系,劳动监察与仲裁难以介入,形成制度性保护真空。
但也有地区做得很有人性,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
湖州市"工资与CPI挂钩"的做法,将环卫工基本工资设定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0%,并每两年调整一次。
江苏宿迁、常州等地已将环卫工工资提升至最低工资的160%、120%,这种差异化策略值得推广。
有的地方明确将高温津贴、粉尘污染费等纳入工资总额,避免"基本工资达标、实际收入缩水"的现象。
北京石景山区经验就值得借鉴,将环卫工综合工资(含加班、补贴)提升至4300-4500元/月,缩小与其他行业收入差距。
针对环卫工老龄化现状,需创新社保制度设计。
一是允许超龄劳动者参加工伤保险,参照建筑行业"按项目参保"模式。
二是建立"环卫工专项养老基金",由政府、企业、个人按4:4:2比例出资,为超龄从业者提供基础养老金。
三是推广"以工代补"政策,将环卫工作时长折算为社保缴费年限,解决历史欠账问题。
比如黄南州通过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放离岗工龄补贴等措施,为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提供了有益借鉴。
淮北市通过引入1169台专业设备,将机械化保洁作业率提升至95.3%,减少了环卫工人70%的作业量。
鹿城区则普及"人机结合"模式,投入2228辆小型电动作业车辆,覆盖1936万平方米区域,显著提升作业效率。
有地方可在主干道全面推行洗扫车、抑尘车作业,仅保留背街小巷人工保洁,同时为环卫工人配备智能手环、反光警示服等防护装备,将交通事故发生率降低50%以上。
漳州通过"关爱环卫工人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发放帮扶资金超20万元,推动关心关爱行动常态化。
鹿城区打造34个爱心驿站、解决280名环卫工子女入学问题,增强了群体归属感。
建议将环卫工人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设立"环卫工子女教育基金",并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专线,缓解职业倦怠与社会歧视带来的心理压力。
环卫工群体的生存状态,是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当63岁的老人为1400元月薪在寒风中流泪时,我们需要反思的不仅是个体的命运,更是制度的温度。
从漳州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到淮北的智慧环卫指挥中心,从江苏的机械化作业到黄南州的薪资动态调整,这些探索正在勾勒破局的路径。
唯有将"城市美容师"的尊严写入政策条文,让每个劳动者都能体面劳动、老有所养,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愿景。
正如那位女环卫工在视频中哽咽的期待:"下辈子,想过几天好日子。"
这不仅是她个人的祈愿,更是整个社会必须回应的时代命题。
在制度重构的征程中,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智慧,让环卫工群体不再是城市发展的"边缘人",而是共享发展成果的"主人翁"。
对话作者请添加微信:Vjilu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