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的一天,彭德怀把王平和杨勇召到办公室谈话。当时彭已从朝鲜回国,代替周总理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同时志愿军司令和政委两职也没有辞去——直到1年又5个月后才正式辞去。
因此,杨勇和王平都猜测,肯定跟抗美援朝战争有关,自己又要重返战场,指挥打仗了。两人一落座,彭德怀就开门见山,说出目的:“我准备让你们到志愿军第20兵团去工作,一个当司令,一个当政委。”
具体谁当司令、谁当政委,王平和杨勇都没问,彭德怀也没说,毕竟这是门清的事。接着,彭德怀从战略角度阐述朝鲜战局:“朝鲜停战谈判前面暂停现在又恢复了。这仗啊,不会打太久了。
所以中央考虑,没到过朝鲜的老同志都去一趟,轮换一下。这是难得的机会,这次之后恐怕不会有大规模战争的机会了,你们可以好好感受一下现代战争。”
当时志愿军第20兵团是有最高军政首长的,不过司令杨成武已经回国,郑维山在做代司令,政委张南生在朝鲜待很久了。
从彭德怀办公室出来后,杨勇便回石家庄,处理手头上的工作了。那时他是石家庄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王平的工作情况有些复杂,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兼干部部部长。王平当时说:“这样的兼职,在解放军中还是新鲜的,独此一家。”
在颁布这项任命前,军委发出王平为沈阳军区空军政委的任命。华北军区司令聂荣臻、政委薄一波看到后,当即找到军委反应:华北地区的老干部,不是南下就是入朝,只剩下王平几个人,还是不要让王平离开华北吧。
聂荣臻当时兼任着代总参谋长的职务,总参机构不健全、人不够,因此大部分事情都交由华北军区来负责处理。甚至全军到北京参观阅兵的干部,聂荣臻也是让华北军区组织。
聂荣臻当时就讲,如果没有华北军区的支持,我这个代总长啊,根本没法当。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许多调拨物资、转运、安置伤病员等事情,也都是华北军区承办。
华北军区本来就没几个熟悉的老干部了,再把王平调走,聂荣臻的工作真没法干。军委考虑到这一点,便同意了聂、薄二人的请求。
因此,王平不仅要负责华北军区的各种工作,还要办好总参交待下来的事宜。
彭德怀在4月跟王平、杨勇通过去朝鲜工作的气后,不知道是他们手头上的工作不好处理的原因,还是受其他因素影响,始终没有确定下来。
5月1日劳动节这天,王平受邀到天安门观礼,刚好遇到了彭德怀。彭德怀说:“要去早点去,迟了就打不上仗了。”王平若有所思,这仗真还有的打吗?作为习惯战场生活的革命军人,没有什么比接到战场任务更令人激动和高兴的了。
两天后的5月3日,毛主席签署了对王平和杨勇的任职命令书。当天,王平和杨勇一块到中南海,向彭德怀告别和请示工作。彭德怀说没什么指示,注意安全就是,尤其是道路安全,朝鲜的路况很不好。
聊完,王平和杨勇起身告辞,却被彭德怀和其夫人浦安修拦下:“别走了,这么多年不见,难得聚一聚。我们也没什么好招待的,就留下吃顿便饭吧,当是给你们送行。”
杨勇和王平都是红一方面军的,杨、王还都在彭德怀做军团长的红三军团做过团长、团政委。恭敬不如从命,吃吧。
王平和杨勇是5月11日,踏上朝鲜国土的,次日才到达第20兵团司令部。彭德怀没有讲错,他们再迟点去,恐怕不是打不上仗,而是不会再安排他们去。毕竟他们到了需要一定的时间了解情况,以当时的朝鲜局势来看,怕是有些来不及,不如就让原来的干部继续指挥。
王平和杨勇进入朝鲜后,指挥第20兵团进行夏季反击战和金城战役。这两场战役的规模不小,持续时间也不短。他们抵朝的第二天,夏季反击战就开始了。
从王平和杨勇到第20兵团司令部,再到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前后不过2个月又15天。若不是彭德怀催促,王平和杨勇真赶不上。
金城战役,抗美援朝的收官之战,让王平和杨勇名垂志愿军战史和朝鲜国史。
1958年10月24日,王平和杨勇在朝鲜平壤,一同被颁发朝鲜一级国旗勋章。这为王平和杨勇的朝鲜之旅,划下了一个完美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