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目光聚焦中美关税战暂歇的90天窗口期,特朗普却突然调转枪口直扑中东,目的明确。中国的反制筹码究竟在哪?
据环球网报道,特朗普首次出访选择了中东三国,包括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它们的共性就是“有钱”。
果不其然,特朗普的“空军一号”刚刚降落在利雅得,沙特王储穆罕默德送上了一份价值6000亿美元的“见面礼”。
其中1420亿美元军售大单创下美国对外武器交易纪录,48亿美元的波音737订单则让随行的马斯克、黄仁勋等科技巨头嗅到商机。
可以说,这并非简单的总统出访,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圈钱活动”。
早在4月,特朗普就放话要从中东带走1万亿美元,如今虽未达标,但6000亿已足够让关税战受挫的白宫挽回颜面。
细看协议内容,军火与能源仍是核心。
沙特DataVolt公司宣布向美国AI产业注资200亿美元,目标直指OpenAI和英伟达的算力基建。
这笔被外界称为“数字石油”的交易,实则是特朗普将美元霸权从原油向科技延伸的关键一步。
知情人士透露,沙特主权基金正计划用石油收益购买波音客机、特斯拉储能设备及NVIDIA芯片,构建从传统能源到人工智能的产业链闭环。
这种“石油换技术”模式,恰是“芯片法案”的海外翻版,只不过买单者换成了海湾金主。
特朗普的算盘远不止赚钱。
尽管日内瓦谈判后双方同意撤回部分关税,但这位自诩"交易大师"的总统显然不甘认输,巩固石油美元体系成为其长期博弈的底牌。
也因此,特朗普高调访问海湾国家的真实意图被一眼看穿:通过强化石油与美元的绑定关系,为中美长期对抗储备弹药,也就是要在这90天休战期抢筹码。。
通过巩固与沙特等产油大国的联盟,美国希望确保全球石油交易继续以美元结算,从而维持美元霸权地位。
这种布局显然是为中美长期博弈做准备——当贸易战手段收效有限时,金融和能源领域的控制权将成为更关键的筹码。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此行可能带回价值上万亿美元的军火和客机订单,这既能提振国内军工和制造业,又可转移公众对关税战失利的注意力。
特朗普的中东之行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中美较量正从关税战场转向更隐蔽的金融与能源领域。
那么,特朗普的目的能不能达成?还是很有可能的。
美国与沙特等达成的天价订单既是对盟友的拉拢,更是向世界展示美国仍掌握能源定价权的肌肉秀。
当石油输出国继续用美元结算原油交易,美国就能通过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影响全球流动性,这种"剪羊毛"模式正是美国霸权的重要支柱。
这样一来,在90天后与中国的关税谈判中,美国就会拥有更多的筹码。
对中国而言,这种动向印证了"料敌从宽"策略的必要性。
早在贸易战初期,中国就预判美国可能多线出击,如今石油美元体系的强化验证了这一判断。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俄罗斯、伊朗等国家已尝试"去美元化"交易,但美元仍占据主导地位。若美国成功拉拢中东产油国加深绑定,将增强其对华施压的金融杠杆。
面对这种潜在风险,中国需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同时深化与新兴能源国家的合作,构建更多元的能源贸易体系。
中国央行连续六个月增持黄金储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范围扩展至180个国家,这些举措都在为可能的"去美元化"硬仗做准备。
更关键的是,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等国的石油贸易已开始采用本币结算,这种"釜底抽薪"的策略虽短期难撼美元霸权,却为全球能源交易提供了替代方案。
特朗普团队显然注意到了中国的布局。美国财政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罕见地将"人民币国际化"列为系统性风险。
这种焦虑背后,是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大幅度减少的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期大幅减持美债至8000亿美元以下,同时增加对锂、钴等新能源战略资源的储备,这种"能源+金融"的组合拳,正是应对石油美元霸权的破局关键。
事实上,在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始终都在强调“料敌从宽”,即充分预估对手可能采取的手段,并做好全方位应对准备。
这一策略并非空谈,而是基于中国经济的韧性、市场体量以及政策工具箱的深度。
首先,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成为抵御外部冲击的关键缓冲,即便出口承压,国内消费仍能支撑经济增长。
中国的产业链完整性和政策灵活性提供了回旋空间。中国通过增值税减免、出口退税等组合拳,帮助企业降低综合成本。此外,中国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合作,进一步稀释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最后,中国的反制措施精准有力。
针对美国大豆、汽车等关键产品加征关税,直接打击特朗普的农业州票仓,让美国企业界多次呼吁重启谈判,高通、特斯拉等巨头更是公开反对关税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应对始终留有后手。
央行行长易纲曾明确表示,中国外汇储备足以应对资本流动波动;而发改委则通过稀土出口管制等“王牌”传递信号。
这种“底线思维”使得中国在谈判中始终掌握主动权,最终推动关税战第一阶段的胜利。
历史经验证明,贸易战没有赢家,但中国通过“料敌从宽”的预案,将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这种战略定力在之后与美国的斗争中仍将是最坚实的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