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蜿蜒的山脉本是崎岖难行,但一众战士抛却自我,用血肉修筑了一条条平坦大道。
1965年,科技并没有那么发达,使得修路之行不得顺遂,险象环生。
战士们将个人安危抛之脑后,是以岩石重重砸在战士的身上,他们生死难测。
一位21岁的战士,看着深不见底的下方,毫不畏惧,临别之际,嘴中挂念的还是筑桥大事。
这位战士究竟是谁?他的夙愿可否得偿?
成昆铁路上的生死工程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党中央认识到了建桥筑路的重要性。
于是大大小小的铁道兵部队受命而生,哪里走不通,他们就去哪里开路。
颇有“愚公移山”的架势。
“成昆线要快修!”这是毛主席的原话。
成昆线经过了云南禄丰县黑井镇,在这里要建一座跨越龙川江峡谷的龙骨甸大桥。
峡谷呈“V”型,水深不见底,十分湍急,若是掉落,即使是水性极好的人也很难全身而退。
在建设这座大桥之前,苏联的专家并不建议开展,无论是地势,还是土质,都不适合。
但路是一定要修的,不可能在这里断掉。
经过中国工程师的夜以继日的商讨,最终他们决定采用高墩大跨方案。
方案敲定了,那就开始行动,铁道兵第8师37团作为主力军,另外2个民工营打辅助。
约1200人浩浩荡荡地开始了。
一共分为三个班次,实行“三班倒”,24小时都有人在作业。
不会有人一直在干,但是一直有人在干。
岩石挡着路,就破碎掉他,但是爆破不听人话,波及范围不受控,牺牲的人当中有六成以上因为塌方丧命。
但没有一个人因为这而退缩,仍然是前赴后继。
基坑涌水就排水,没有什么抽水机,全靠战士一瓢一桶往外倒。
天气凉下来,战士们就泡泡在冷水中,水位漫到了腰的部位,也没有人含累。
即使,许多人都患上了关节炎,日夜骨头隐隐作痛。
混凝土上不来,就靠人力推车。
独轮车沿着悬崖边一趟趟往返,战士推着车一趟就要花费2个小时。
手上磨出茧子都是轻的。
那些身体精神早已经超负荷的战士,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车一起跌落山崖。
高空作业自然也没有现代发达,什么安全网、安全索都是奢求,战士们就这样“单枪匹马”地搭建了47米的高木脚手架。
坠落事故频频发生。
山谷之中多有大风呼啸,20多米的排架被吹得塌落,伴随着岩石一起砸向了熊汉俊等人。
7位被埋残士被救,紧急送往了医院。
但是熊汉俊受伤最为严重,无法转圜,永远闭上了双眼。
临别之际,他还笑着对其他人说,“等这里修好了,记得来告诉我一声。”
众人只能眼睁睁看着熊汉俊闭上了眼睛而无可奈何。
大风铁道兵地骚扰从没有停过,快要竣工的时候,大风也要来凑热闹。
马上最后一片32米预应力梁吊装之际,8级峡谷风来了。
梁体摆动的幅度竟然达到了1.2米,若不是20多名战士用绳索拼尽全力牵制,之前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
13个小时,终于完成了桥体合龙,战士们手上被绳索勒出了血痕,惨不忍睹,但他们的脸却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1970年7月1日,首列火车从此通车,全体施工者跪地痛哭。
他们哭的是桥终于成功了建好了,中国的铁路终于又多了一条,中国的底气又多了一层。
他们也没有辜负牺牲在这里的其他战友。
在这之后,列车每次经过龙骨甸大桥都会鸣笛30秒,悼念一身殉桥的众战士们。
在桥墩的一处也有手写的钢文—献给永远的铁道兵,落款时间是1965年。
献身龙骨甸大桥
通车地这一天,熊汉俊终于得偿所愿了。
1941年,熊汉俊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早年的贫困生活让他更懂得农民百姓的艰辛。
也知道没有路,山里的人就会被困一辈子。
1960年代,国家“三线建设”启动,铁道兵大规模扩编,发出“建设祖国大西南”的口号。
熊汉俊深受鼓舞,积极报名。
不到二十岁,熊汉俊就加入了部队,成为了一名铁道兵,参与成昆铁路修建。
他想要报国,也想要带着家乡富起。
1965年,熊汉俊随着部队来到了云南段施工。
基于熊汉俊出色的表现,他被安排负责龙骨甸大桥的修建。
桥隧相连十分复杂,熊汉俊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
在这里施工,不仅有岩石坍塌,还会常常出现疟疾横行。
毕竟环境潮湿,是细菌、病毒的温床,战士们几乎也是昼夜工作,来不及休息,自然抵抗力低下。
是以病痛就有了可乘之机,几乎每个战士的身上都有大大小小的伤病。
岩石砸在熊汉俊的身上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的生命到头了。
有传闻说,在浇筑水泥过程中,熊汉俊掉到了40米的水泥里。
水泥里的速凝剂让水泥短时间内凝固,熊汉俊被牢牢困住。
40米的高度,其他人无法救援熊汉俊,熊汉俊也知道自己生还无望,所以就留下了“建好告诉我”这句话。
其他人本想采用爆破的方式破开水泥救出熊汉俊,但是一来可能会损害熊汉俊的遗体。
二来可能会波及其他已经建好的路段,是以他们忍痛将熊汉俊留在了里面。
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有些不科学的,人体的密度与水泥的密度相差很大。
如果真的将熊汉俊留在了里面,这意味着,修好的桥身内部会有一个空腔。
这对桥体的稳定性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建筑专家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存在。
云南禄丰县退役军人的档案中之写道:“熊汉俊,1965年因公殉职。”
熊汉局具体的死亡原因,还有待考究。
但熊汉俊在铁道建设中牺牲是毋庸置疑的,“血肉筑路”可能只是象征性说法。
扛起怒江大桥
除了龙骨甸大桥,成昆铁路上还有另一座“血肉丰碑”—怒江大桥。
桥址主要选在怒江断裂带,这里的凶险比起龙骨甸大桥有过之而不及。
除了大风,高湿和多变的温度,这里还具有断裂带显著的特点—地震频发。
自然在这里是战士们最大的敌人,当狂风暴雨来临之时,战士们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苏联的专家也放出过言论:“在这里修桥是不可能的!”
但是中国人眼里没有不可能,中国人始终在创造奇迹。
施工的时候,自然是也没有现代的防护措施,都是战士们拿着血肉硬拼。
刘纪春没有像熊汉俊一样被官方烈士名单收录,而是见于民间百姓的口口相传。
怒江大桥主要依靠“死亡施工法”建设。
“我们没有硬机器,但是我们有人。”
一根绳子绑在战士的腰上,将战士悬挂于高空,接下来战士会进行4个小时的手凿岩石。
在施工现场,会看到许多战士像风铃一样悬挂在山谷之中,他们手中凿石的铿锵声,打响了胜利的新篇章。
战士们的汗水浸透了衣衫,模糊了视线,手一抹脸,重新拿起凿锤就是干。
但是那个时候的基础设施实在是无法负荷高强度的工作。
人还能靠着心中的意志一直撑着,但物件并不能。
绳索在高温和持续作业中逐渐受损,是以有十几人因为绳索断裂坠江而亡。
刘纪春就是其中一员,高空坠落,江水吞没了他的身影。
不过他并不后悔,也不害怕。
因为,战士们嘴里总是会说,“来了这里,只要能修成桥,我们生死不计。”
怒江大桥可以用骡马运混凝土,但是牲畜也没有用不完的力气,更没有人的谨慎,所以也坠落死亡无数。
剑桥期间发生的最大事故就是在一次爆破时导致近二十人被埋,只挖出了五具遗体。
怒江大桥,也可以说是靠人海战术搭建而成的。
与修建龙骨甸大桥一样,怒江大桥也有无施工平台、深基坑涌水等等的问题。
解决方法无非就是靠着战士们的双手,一点一点排水,一点一点拉运。
1969年10年,怒江大桥完成合龙,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通车!
结语:
在那个技术匮乏的年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前赴后继铸就了响彻世界的奇迹。
21岁,绝不是他们最小的年纪。
21岁,拿到现在,可能还是父母眼里的小孩,但在那个年代,21岁已经开始撑起新中国的一片天。
新中国的建设,周围充斥着许多匪夷所思,甚至是嗤笑的声音。
但是革命先烈们,化压力为动力,扛着这些刺耳的声音,一步一脚印,将崎岖的山路走得平坦又敞亮。
恐高、疼痛,在铁道兵眼里从来不是问题,他们心中永远只有两个字——通车。
如果经过这里,请也留下鸣笛声,这是对他们的敬重,也是对我们自己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