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17年,宜春市科学院研究人员在明月山风景区进行植物资源调查时,看到一种长相有些熟悉的野生植物。
经过深入研究与比对,研究人员发现这是一种之前没有被收录并描述的新物种,于是对它进行了描述并将其命名为“明月山野豌豆”。
但是明月山是一个风景区,所以人流量非常大,而且当地人在没有经过允许的情况下竟然在它的生长区进行施工,结果一部分“明月山野豌豆”被土掩埋掉了。
要知道当时“明月山野豌豆”被发现的时候数量就相当少,要是这样下去估计就要消失了。
于是宜春市袁州区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得到消息之后很快就赶到当地调查,结果发现完好的的“明月山野豌豆”也就勉强剩下不到200来棵。
就在人们为“明月山野豌豆”的命运担忧时,网络上却出现了令人诧异的声音。
有网友声称 “我家把这种植物割了喂猪”,这一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深入探究后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普通民众对 “明月山野豌豆” 缺乏了解。
从外貌上看,“明月山野豌豆”与常见的一些野生豌豆、豆科植物相似。
它有着羽状复叶,小叶呈长圆形或椭圆形,花朵为蝶形,颜色多为淡紫色或白色,结出的荚果与普通豌豆荚也有几分相像。
对于不具备专业植物知识的村民和网友来说,很难准确区分它与普通可作饲料的野生植物。
此外,“明月山野豌豆” 此前一直处于未被记载和广泛宣传的状态,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对常见野生植物的固有认知,将其误认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有其他的网友也在某些地方见过“明月山野豌豆”,毕竟人们生存的地方各不相同,群众的力量是比较广泛的。
面对“明月山野豌豆”的濒危处境,袁州区检察院迅速行动,通过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督促林业主管部门加强保护。
这一举措充分发挥了检察公益诉讼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为挽救“明月山野豌豆”争取了宝贵时间。
检察建议发出后,林业主管部门积极响应,按照联席会议初步确定的保护方案展开整改工作。
他们联合宜春市科学院、乡镇政府、当地村委会,群策群力,不断完善保护方案。
为了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对“明月山野豌豆”的认识,相关部门邀请专家深入景区和周边村落,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专家们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图片展示和标本演示,向人们介绍“明月山野豌豆”的独特之处和重要价值,让大家明白保护这一物种的意义所在。
同时,开展普法宣传,向村民普及一些保护法之类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大家知晓擅自破坏野生植物的法律后果,增强法律意识。
在实际保护措施方面,对“明月山野豌豆”居群区域进行管控,尽可能避免当地居民饲养的牲畜对植株的啃食和踩踏。
严格审批施工程序,禁止在生长区域未经许可擅自施工,从源头上杜绝人为破坏。
加强巡查工作成为保护的关键环节,林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巡查队伍,定期在区域内巡查,一旦发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及时反映并依法处置。
为了扩大“明月山野豌豆”的种群数量,推动科学保护,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人工引种培育工作。
宜春市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明月山野豌豆”的生长习性和繁殖规律。
它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多生长在山地林下、草丛中,对土壤肥力和排水性有一定要求。
研究人员根据这些特点,模拟其原生环境,建立培育基地,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已通过人工培育新生200株,有效降低了物种灭绝风险。
此外,加快推进“明月山野豌豆”申报纳入保护名录工作,争取获得更有力的法律保护。
经过多方的协同治理,“明月山野豌豆”居群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改善。
曾经因施工和人为活动遭到破坏的区域,如今草木葱茏,“明月山野豌豆”在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人工培育的成功,让这一物种的种群数量实现了翻倍增长,希望的种子在明月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只有通过多部门协同合作,将法律监督、科学研究、公众参与相结合,才能有效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安全。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每一个物种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明月山野豌豆”的保护故事,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也是人类对自然生态责任与担当的生动诠释。
未来,我们仍需继续努力,让更多像 “明月山野豌豆” 这样的濒危物种重焕生机,让地球的生态家园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
光明网《极危物种“明月山野豌豆”已不足200株,检察机关出手保护!》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