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你怎么能这么自私!那是我们养了你们三十多年的家!"
王建国颤抖着手指向大儿子,声音嘶哑。
"自私?"王强冷笑一声,头也不抬地继续盯着电脑屏幕,"这房子迟早是我们的,你们不过是提前交给我们了。"
李淑芳站在一旁,眼泪无声地滑落:"你们三个大学毕业都快十年了,一个个都是高材生,怎么就...就..."
"就怎么样?"王丽从沙发上抬起头,不耐烦地打断母亲,"我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怎么了?现在就业形势这么差,你们以为人人都能找到好工作吗?"
"我们的退休金已经不够了..."王建国疲惫地叹了口气。
"那是你们的问题,"小儿子王明漫不经心地插嘴,"谁让你们年轻时不多赚点钱?"
王建国与李淑芳对视一眼,默默转身走向卧室。他们养了三十多年的儿女,如今在家啃老整整十一年,这一切已经让他们心力交瘁。
当天深夜,老两口悄悄收拾好简单行李,在餐桌上留下一封长信。
他们最后看了一眼这个充满回忆的家,轻轻带上了门。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工程师和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如今沦落到要从自己的家中逃离
谁能想到,六年后他们回到这个家时,迎接他们的不是满目疮痍,而是一个足以让他们震惊得说不出话的惊天转变...
01
王建国是一位退休工程师,曾在设计院担任技术总监,为多项国家重点工程提供过技术支持。
他的妻子李淑芳是本地一所知名小学的语文教师,教书育人三十余载,桃李满天下。二人勤勤恳恳工作一辈子,积攒下了不菲的积蓄和一套位于市中心的大四居室。
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是培养出了三个优秀的孩子。
大儿子王强,毕业于北京一所知名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二女儿王丽,从上海名校金融系毕业;小儿子王明,在广州读的新闻传播,也是全额奖学金。
按理说,这样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条件,三个孩子应该前途无量。但人生往往不如预期,三个孩子大学毕业后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就业挫折。
王强毕业那年正赶上互联网泡沫破裂,他找工作处处碰壁,几次面试到最后都因为"经验不足"而被拒绝。
几个月的碰壁让他心灰意冷,开始整日窝在家里打游戏,说是"提升技能",为下次求职做准备。
王丽在一家证券公司实习期间遭遇了上司的职场霸凌,精神几乎崩溃。父母心疼女儿,让她先回家休养调整。
她本答应休息几个月就重新找工作,但时间一拖再拖,不知不觉就在家里待了下来。
小儿子王明的情况略好,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媒体做记者,但不到半年就因为"不适应高压工作环境"而辞职回家。
他声称要自己创业做自媒体,每天却只是刷刷手机,看看视频,偶尔写几百字就宣称"今天工作完成"。
最初,王建国夫妇对孩子们的状况既担忧又理解。毕竟大环境不好,年轻人找工作确实不易。
他们给予了孩子们充分的支持与包容,相信这只是一个过渡期,孩子们总会振作起来,找到自己的路。
"儿子,这家互联网公司在招聘,看要求挺符合你的背景的。"王建国把报纸上的招聘信息剪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在王强的电脑旁。
王强瞥了一眼,不屑地说:"爸,这种小公司能有什么前途?我的能力至少得进BAT那个级别的公司。"
"那你总得先找份工作积累经验吧?"王建国耐心地说。
"我现在就是在积累经验!"王强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游戏界面,"这是全球顶尖的游戏引擎,我在研究它的机制和算法。"
王建国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叹了口气,默默离开了儿子的房间。回到自己的书房,他坐在椅子上,双手捂着脸,肩膀微微颤抖。李淑芳走进来,轻轻搂住丈夫的肩膀。
"怎么了?又被强强顶撞了?"
"淑芳,我们是不是教育失败了?"王建国抬起头,眼中满是疲惫和失望,"你看看咱们的三个孩子,再看看老张家的儿子,人家两年前就创业开公司了,现在已经有十几个员工了。
老李家的女儿在国外读完博士,回来就进了研究所,听说最近又要升职了。"
李淑芳沉默片刻,轻声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们不能太着急。"
"可是他们都三十多岁了!"王建国猛地站起来,"三十多岁了,还在啃老,还好意思说自己要进大公司!马上就到不惑之年了,却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
类似的对话在王家几乎每天都会上演。李淑芳劝女儿去应聘附近的银行柜员,被嫌"层次太低";王建国给小儿子介绍了一个地方电视台的机会,却被抱怨"不够有创意自由"。
一年过去了,三个孩子仍然赖在家里不出去。两年过去了,他们不仅没有找工作的打算,反而把家里当成了理所当然的后勤基地,生活习惯越来越差。
王强开始整日整夜地打游戏,完全颠倒了作息,半夜还叫外卖,家里总是一股油腻的味道。
王丽则迷上了网购和社交媒体,各种包包、化妆品塞满了衣柜,还经常向父母要钱,说是要"保持社交形象"。
王明最是游手好闲,时不时带一群同样无所事事的朋友回家打牌喝酒,客厅经常一片狼藉。
02
一开始,父母还会温和地劝说,希望孩子们能体谅家里的经济状况。但三兄妹逐渐变得理直气壮,甚至对父母的劝诫嗤之以鼻。
"你们不是有退休金吗?每个月七八千,够用了吧?"王丽在父亲拒绝给她买奢侈品包包时这样反驳。
"我们要养三个孩子,还要交物业费、水电费、还要买菜..."王建国试图解释家庭财务状况。
"那是你们做父母的责任啊,"王明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再说了,以前不是你们总说'你们的未来比什么都重要'吗?"
"可我们要为养老做准备啊,"李淑芳心疼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们,"我和你爸都六十多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了..."
"行了行了,"王强不耐烦地打断母亲,"大不了到时候我们养你们就是了。"
有一天,王建国在小区花园遇到了老同事张教授。张教授的儿子张明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科技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两人寒暄后,自然聊到了各自的孩子。
"建国啊,听说你家三个孩子都很优秀,现在在哪工作啊?"张教授笑着问。
王建国脸上闪过一丝尴尬,支支吾吾地说:"哦,他们...他们都在...在找合适的机会..."
张教授似乎察觉到了什么,赶紧转移话题:"对了,下周我儿子结婚,你和淑芳一定要来啊。"
回家的路上,王建国的脚步异常沉重。他曾是单位里的技术骨干,同事们尊敬的大师,如今却因为子女的问题而抬不起头来。
走到家门口时,他听到屋内传来嬉笑声和酒杯碰撞的声音,原来王明又带朋友回来喝酒了。
"又来了!"王建国猛地推开门,怒视着满屋子的陌生人,"谁允许你们在我家喝酒的?"
屋内顿时安静下来,几个年轻人面面相觑。王明不耐烦地说:"爸,你干嘛这么小气?不就是喝点酒吗?"
"小气?"王建国的声音因愤怒而颤抖,"你知道我昨天在超市买东西,刷卡被拒了吗?因为卡里只剩下200块钱!而你们,整天在家吃喝玩乐,连最基本的孝道都不懂!"
王明看着父亲涨红的脸色,不以为然地摆摆手:"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下次我们去外面喝。哥几个,咱们换地方。"
说着,他带着朋友们离开了家,只留下一片狼藉和满地的烟头酒瓶。
李淑芳走过来,轻轻扶住丈夫的手臂:"别生气了,伤身体。"
"淑芳,"王建国的声音突然低沉下来,"你说我们是不是太溺爱他们了?"
李淑芳沉默了片刻,轻声说:"也许是吧...看看老刘家的女儿,比我们家丽丽小三岁,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还自己开了家培训学校。再看看我们的三个孩子..."
她的话没有说完,但两人心中都明白。他们的子女,似乎正走在一条不归路上。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曾经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荡然无存。
王建国和李淑芳原本计划的环球旅行、参加老年大学、和老朋友聚会等退休生活全部泡了汤。
每个月的退休金刚发下来,就被孩子们以各种理由花光。家里的积蓄也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点点消耗。
更令人心痛的是,三个孩子不仅没有一点自责感,反而越来越理直气壮,把父母的供养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还经常抱怨伙食不好、零花钱不够。
"王家那三个孩子,现在还在家里啃老呢!"小区里的邻居开始背后议论。
"唉,不是都三十多岁了吗?也不知道害臊。"
"听说王建国家的存款都快被败光了,可怜那两口子,辛苦一辈子,老了还得养三个废物。"
这些议论声不时传到王建国夫妇耳中,让他们羞愧难当。
他们原本在单位里德高望重,退休后还经常被请去做顾问、讲座,是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如今却因为孩子们的啃老行为,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柄。
王建国尝试过强硬一点的方法。有一次,他直接切断了家里的网络,希望能逼迫王强走出房间找工作。
结果王强大发雷霆,摔碎了家里的花瓶和茶几,还威胁说如果不恢复网络,就去卖掉家里的电器。无奈之下,王建国只得恢复了网络。
李淑芳也试过断绝王丽的零花钱,结果女儿直接拿走了母亲的退休金银行卡,还振振有词地说:"我需要社交,需要和朋友们吃饭逛街,这是投资我的人脉关系!"
至于小儿子王明,两位老人甚至尝试把他的房间门锁起来,逼他出去找工作。
但他直接住进了客厅,还把一群狐朋狗友带回家,把客厅变成了"创业孵化空间",实际上就是一群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整天打牌喝酒、高谈阔论,却不见任何实质性的工作进展。
王建国和李淑芳逐渐陷入了绝望。他们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三个优秀孩子,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他们反思自己是不是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是不是从小太过溺爱?但不管怎样,当下的困境已经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王建国退休前就有轻微的心脏问题,近年来因为操心孩子们的事,病情有所加重。
李淑芳原本爱好广泛,退休后想学习书法和太极拳,但忙于照顾三个啃老的子女,这些爱好也被迫搁置了。
两位老人的积蓄逐渐见底,他们不得不变卖了一些收藏多年的字画和古董,还退掉了原本计划的旅行团,就是为了维持家庭开支。
但这些牺牲换来的,只是子女们更加变本加厉的索取。
"我听说老张家的儿子刚买了新车,"王强有一天突然对父亲说,"爸,我都三十五岁了,是不是也该有辆车了?"
"你连工作都没有,买车干什么?"王建国无奈地反问。
"怎么没工作?我不是说了吗,我在研究游戏引擎,这是技术积累。再说了,有车可以扩大社交圈,说不定就找到工作机会了。"王强振振有词。
"那你先找到工作,攒点钱,我和你妈可以帮你付个首付。"王建国尝试讲道理。
"什么啊,现在找工作那么难,我没车怎么方便出去面试?"王强不依不饶,"你们不是还有点存款吗?帮我买辆车又不会怎样。"
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三个子女轮番上阵,把两位老人的精力和财力消耗殆尽。
03
转折点出现在王建国六十五岁生日那天。
那天一早,王建国突然感到胸口剧痛,呼吸困难。李淑芳吓坏了,急忙叫救护车。医院检查后确诊为心肌梗塞,需要立即手术。
李淑芳颤抖着手给三个孩子打电话,告知父亲的紧急情况。
"什么?爸住院了?"王丽接到电话时正在逛街,"哎呀,我今天约了朋友吃饭,实在抽不开身啊。你让哥去吧,我明天再去看爸。"
王强的回应更是让李淑芳心凉:"妈,我今天有个重要的游戏比赛,队友都等着我呢。再说了,不就是住院吗,有什么大不了的,我爷爷住院我都没去过,爸这不才第一次吗?"
最小的王明倒是说要来医院,但到了却只是坐了不到十分钟就借口出去抽烟,之后再也没有回来。
李淑芳独自一人在医院的长椅上守了一夜,看着丈夫从手术室被推出来,又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医生告诉她手术很成功,但后续需要精心调养和照顾。
当李淑芳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却发现三个孩子正在客厅打牌喝酒,笑声不断。他们甚至没有一个人问起父亲的情况。
"你们爸刚做完手术,"李淑芳声音颤抖,"你们就...就这样..."
"哎呀妈,医生不是说手术成功了吗?"王丽不以为然,"我们这不是在庆祝吗?来来来,一起喝一杯。"
李淑芳接过酒杯,却没有喝,而是重重地放在了桌子上:"医院的手术费和后续治疗费用加起来需要近二十万,我们的医保只能报销一部分..."
"啊?这么贵?"王强皱起眉头,"爸不是有存款吗?用那个呗。"
"那是我们养老的钱,"李淑芳痛心地说,"这些年已经被你们花了不少了..."
"那怎么办?"王明耸耸肩,"我们又没钱。"
就在这时,王丽突然提出一个"建议":"妈,要不这样,趁爸还住院,我们把他那块收藏的和田玉卖了吧?听说现在行情不错,应该能卖个好价钱。"
那块和田玉是王建国年轻时一位恩师送的,他视若珍宝,从不离身。如今他刚做完手术,女儿就惦记着把它卖掉,这让李淑芳感到一阵心寒。
"不行,"李淑芳斩钉截铁地说,"那是你爸的命根子,怎么能卖?"
"那不卖怎么办?"王丽不依不饶,"总不能让我们三个出钱吧?我们自己都没收入,拿什么给爸治病?"
听到这句话,李淑芳仿佛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她一瞬间清醒了——这些孩子,根本就不把父母的生死放在心上。
回到卧室,李淑芳坐在床边,泪流满面。她想起了丈夫这些年的辛劳,想起了他们为子女付出的一切。
看着墙上一家五口的合影,那是十五年前拍的,三个孩子还在上学,充满朝气和希望。而如今...
第二天,医院里,王建国终于醒来,虚弱地握住妻子的手:"孩子们...都还好吗?"
李淑芳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挺好的,他们很担心你。"
王建国微微点头,又闭上了眼睛休息。李淑芳看着丈夫憔悴的面容,心中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出院后的一周,王建国的身体逐渐恢复。在这期间,三个子女依旧我行我素,没有一个人主动照顾父亲,甚至连问候都很少。
他们唯一的"贡献"就是在父亲的病房里大声喧哗,被医生和护士多次制止。
一天晚上,趁着三个孩子都出去了,王建国和李淑芳坐在卧室里,进行了一次长谈。
"老王,孩子们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李淑芳握着丈夫的手,"我们的积蓄快见底了,你的病还需要长期治疗..."
王建国叹了口气:"我也想过了,是我们太溺爱他们了。这么多年,我们一直给他们提供所谓的'安全网',结果反而害了他们。"
"我们...要不要..."李淑芳犹豫着。
"嗯,我已经做好决定了。"王建国的语气坚定了一些,"为了孩子们好,也为了我们自己,是时候做点什么了。"
两人对视一眼,达成了共识。那天夜里,他们开始悄悄收拾行李,准备实施他们的计划。
第二天清晨,王建国从保险柜里取出存折和房产证,将它们锁进了另一个小保险箱,并把钥匙放在了一封信旁边。
这封信是他们昨晚写的,篇幅很长,字里行间充满了无奈和期待。
"写好了?"李淑芳问道。
王建国点点头:"嗯,希望他们能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
李淑芳含泪看了一眼这个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家:"你说,我们这样做,他们会恨我们吗?"
"可能会,至少一开始会。"王建国轻声说,"但长痛不如短痛,他们总要学会独立的。"
两人拖着行李箱,轻轻带上了家门。当电梯下降到一楼时,李淑芳突然紧紧抓住丈夫的手:"老王,我们做的对吗?"
王建国深吸一口气:"为了他们好,也为了我们自己,这是必须的。"
就这样,在养育了三个子女并被啃老了整整十一年后,六十五岁的王建国和六十三岁的李淑芳,带着仅剩的一点积蓄和满腹心酸,离开了他们的家。
那封信,静静地躺在餐桌上,等待着被三个啃老的子女发现...
最初的几天,三兄妹并没有当回事。他们以为父母只是一时生气,出去住几天就会回来。王强甚至在父母卧室的电视上连接了游戏机,美其名曰"空间利用率最大化"。
"爸妈这次可能是真生气了,"王丽晚饭时有些担忧地说,"要不要给他们打个电话?"
"打什么电话?"王强不以为然,"他们不是第一次这样了,上次爸说要搬去养老院,结果不还是回来了?"
王明点点头:"是啊,他们能去哪?钱都在家里放着呢,过几天没钱花了自然就回来了。"
三人对视一眼,都露出了不屑的笑容,仿佛父母的离开只是一场闹剧。
然而,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周过去了...
父母始终没有回来,也没有任何联系。
起初,三兄妹还嘲笑父母"装得挺像",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感到一丝不安。
"怎么还不回来?"第十天的晚上,王丽坐在沙发上翻看手机,"冰箱里的菜都要吃完了。"
王强皱起眉头:"是有点奇怪,以前他们最多出去三五天就回来了。"
"会不会出什么事了?"王明难得地露出担忧的表情。
三人商量后决定,再等两天,如果父母还不回来,就开始寻找。又过了三天,家中的食物几乎耗尽,三人不得不自掏腰包去超市采购——这可能是他们成年后第一次为家里的日常开销花钱。
"今天我整理餐桌的时候,发现了这个,"王丽手里拿着一个信封,"看起来是爸妈留下的。"
三人围坐在餐桌旁,打开了那封已经躺在那里近两周的信。
信很长,详细讲述了父母这些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如何为子女的未来操心,如何变卖收藏支付家用,如何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养老钱被挥霍一空。
信的最后,他们表示,决定离开是为了让子女学会独立,也是为了保住自己仅剩的尊严和晚年生活的基本保障。
信的末尾,是父亲颤抖却坚定的笔迹:"我们会带走积蓄,但留下了房子和必要的生活用品。你们已经是成年人,是时候学会自己养活自己了。无论将来如何,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
我们相信,你们终有一天会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到那时,不管我们在哪里,都会为你们感到骄傲。"
读完信,三兄妹都沉默了。王丽的眼睛湿润了,王明低着头不说话,王强则是一脸难以置信。
"他们竟然真的走了?"王强声音嘶哑,"还带走了所有钱?"
王丽哭了起来:"他们怎么能这样?我们是他们的孩子啊!"
王明的反应则更为复杂:"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得太过分了?"
小区里的邻居们很快发现了王家老两口的离开,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王建国和李淑芳离家出走了,把三个啃老的孩子丢在家里自生自灭。"
"活该!那三个废物啃老啃了十多年,换我也受不了。"
"我前天碰到王家老大,邋邋遢遢的,问他父母去哪了,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脸都红了。"
"哼,现在知道难为情了?早干嘛去了!"
这些议论很快传到了三兄妹耳中,让他们羞愧难当。他们第一次体会到了社会的冷眼和嘲讽,那种被人看不起的感觉,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难以忍受。
随着父母离开的时间越来越长,三兄妹逐渐意识到,这次父母是真的走了,而且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他们开始慌了,不仅是因为失去了经济来源,更是因为内心深处,他们终于明白自己做了多么过分的事情。
六年后的一个春日,王建国和李淑芳站在他们位于市中心的那套老房子门前,手中紧握着钥匙,神情既紧张又期待。
楼道里空无一人,只有轻微的回音伴随着他们的脚步声。阳光透过走廊尽头的窗户斜射进来,在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这个他们曾经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小区,似乎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墙壁的油漆更新了,电梯换成了更现代化的款式。
"你说,里面会是什么样?"李淑芳轻声问,声音略微发颤,她拢了拢鬓角的白发,眼中满是忐忑。
王建国摇摇头,额头上的皱纹在阳光下格外明显:"十一年的啃老,加上我们走后的六年...恐怕早就被他们败光了。"
远处,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从电梯里走出来,看到王建国夫妇,露出惊讶的表情:"王工?真的是你们回来了?"
王建国勉强笑了笑:"是啊,张老,好久不见。"
"你们这一走就是六年啊,"张老感叹道,"前两年我还在想你们到底去哪了。"
李淑芳深吸一口气:"我们...出去走走。您知道我们家孩子们...最近怎么样吗?"
张老的表情变得有些微妙:"哦,你们进去看看就知道了。"
说完,他拄着拐杖慢慢走开了。
"这是什么意思?"李淑芳更加紧张了,"难道家里出什么事了?"
王建国摇摇头:"不管怎样,这毕竟是我们的家。准备好了吗?"
李淑芳点点头,眼中含着泪水。一位路过的年轻女性好奇地看了他们一眼,似乎对这对站在门口犹豫不决的老人感到疑惑,但也没有多问,只是礼貌地点点头就走开了。
王建国深吸一口气,将钥匙插入锁孔,轻轻转动。门锁依然顺滑,发出熟悉的"咔嗒"一声,房门应声而开。
推开门的那一刻,映入眼帘的景象让两位老人完全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