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歌叫《世上只有妈妈好》,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当然父爱也是伟大和无私的,但在怀孕和分娩等生育过程中,女性是主要承担者。在现实中,母亲生育孩子后,会遇到很多困难,其中一个困难是遇到母职惩罚(motherhood penalty)。母职惩罚是指,女性在生育孩子后,会在职场上遭遇工作机会受阻、收入减少等困境。

从收入方面来说,母职惩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劳动参与率(或就业率)下降。王俊及石人炳发表在2021年第4期《人口与经济》上的论文《中国家庭生育二孩的边际机会成本——基于收入分层的视角》,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共5期追踪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就业情况来看,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人人力资本特征、所在省份和家庭特征等变量后,在妻子一方,与生育之前相比,生育一个孩子后,其就业几率下降约6.6%;继续生育二孩,其就业几率再次下降9.3%(与一孩状态相比)。

二是有报酬工作时间减少。杨凡等人发表在《人口研究》2022年第5期的论文《中国女性劳动供给中的“母职惩罚”》,女性在生育一孩后的0~3年内,每月工作时间和生育前相比减少了22.2个小时。

三是工资率下降。许琪发表在2021年第5期《社会学研究》上的论文《从父职工资溢价到母职工资惩罚》,采用1989-2015 CHNS(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每生育1个子女,女性的年工资收入下降17.0%,小时工资下降17.4%。


由于存在母职惩罚,许多女性为了职业发展而选择少生甚至不生孩子。近年来,我国生育率不断走低,2023年总和生育率只有1.01,不到更替水平的一半。要提高生育率,就需要大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缓解母职惩罚问题。生育友好,也可以称为母亲友好。而生育友好型企业,也是生育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生育友好型企业需要在以下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落实国家产假政策: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产假、陪产假、育儿假等假期制度,并确保员工休假期间工资待遇不低于法定标准。在员工休产假前,企业应协助员工做好工作交接,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可以安排其他员工暂代其工作,或者对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分配。企业应确保员工在产假结束后能够顺利返回工作岗位,不得因员工休产假而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同时,鼓励男职工申请育儿假,促进夫妻共担育儿责任。

提倡灵活办公模式:对于有条件的企业,可实行弹性办公和在家办公,允许员工灵活地安排工作时间和地点,尤其是孕妇和哺乳期的女性可以在家办公。一方面,在家办公可以节省通勤时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小孩,帮助她们减轻原本沉重的育儿压力。另一方面,男性员工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小孩和分担家务,可以很好地缓解职业女性的焦虑,减轻职业发展和育儿的压力和冲突,提高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

缩短工作时间:虽然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不断增加,人均GDP一直在上升,但平均工作时间却在节节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企业就业人员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小时,而2024年上升到49小时,远高于国务院规定的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也超过劳动法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规定。工作时间过长,不可避免减少育儿时间,降低员工的生育意愿。要缩短工作时间,企业需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加班。

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利:企业应制定明确的反性别歧视政策,明确规定禁止在招聘、晋升、薪酬、培训、福利、工作分配等各个环节出现基于性别的不公平待遇,确保女性员工在生育期间的职业发展不受阻碍,避免员工因生育影响绩效考核或晋升机会,不得因女职工生育而对其调岗降薪。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中不得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企业应为产后返岗员工制定返岗支持政策,包括提供产后康复支持、提供技能培训等,帮助其快速适应岗位、灵活的工作安排等,以帮助女职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

要建设生育友好型企业,有条件的企业要先行做示范,尤其是国营企业和大型民企应该起到表率作用。携程是目前中国建设生育友好型企业的一个典型。2022年,携程推出“3+2”混合办公制度,员工可选择每周2天在家办公。混合办公制度实施后,不仅工作效率没有下降,而且还大幅度提升了员工满意度;同时,社会效应也很明显,非但减少了通勤的拥堵,并有利于环境保护、家庭和谐和缓解高房价。2023年7月,携程推出10亿元生育补贴政策——“程二代程长礼金”,符合条件的全球员工,每新生育一个孩子,可获得5万元现金补贴。最近,携程集团对家中有18周岁及以下子女的员工,每年增加3天带薪假期,进一步打造“生育友好型”用工单位。


要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除了建设生育友好型企业以外,还要建设妈妈友好的公共场所,以及家庭友好型大学。我们建议高校出台对在校学生结婚生育友好的政策,将对在读高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结婚生子,纳入生育支持的范畴。具体建议包括: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女生生育后休学一段时间并保留学籍、为已婚学生提供夫妻宿舍、给身为母亲的考研考生加分、在大学增建母婴室和托育班。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项涉及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家庭的共同努力。生育既是一个家庭的事,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事。女职工的生育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未来的劳动力,因此,政府和社会都需要分担女职工的生育成本。

从政府方面来说,财政补贴生育应该起到主要作用。我们建议按照孩子的数量针对家庭发钱,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给每个一孩每月补贴1000元,给每个二孩每月补贴2000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税减半,给每个三孩及以上的孩子每月补贴3000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税全免(对于特别富裕的家庭,可以设定一个封顶补贴的上限)。未来投入力度随生育状态变化做进一步调整。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急需扩大内需,还可给每个孩子一次性10万元的现金补贴,这既能提升生育率,也有助于提振内需,带动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此外,政府应该牵头增建托儿所,把3岁以下婴幼儿的入托率提高到50%左右。

从社会方面来说,要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对生育医疗费用实报实销,从而将一部分生育责任从女性身上转移,由社会保障体系承担。而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恰当地承担一部分成本,毕竟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既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也符合国家政策支持生育的大方向。

文章选自绕梁说,2025年5月7日

CCG 图书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苗绿

图书介绍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行走》讲述了苗绿博士作为全球化智库联合创始人,在个人成长、海内外求学、创办智库、国际交流、民间外交、为国家建言献策等过程中的诸多故事与心路历程。作为慕尼黑安全会议青年领袖代表,苗绿博士曾对话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开启 2021 慕安会第一问;她是比利时国王会见的七位全球青年领袖之一;她发起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推动了国际间青年的交流互鉴,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回信;她经常受邀参加国际高端论坛,在巴黎和平论坛、多哈论坛等重要国际场合,参与设置议程,打造国际交流新叙事,以全球视野讲述时代中国,展现了新时代中国智库人的风采。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并做出全球化的界定,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具备的特征,然后对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总结,用数据与事实说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发展为反哺者,正在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作者对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和文献做了梳理,回顾了全球化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全球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书从第四章开始,两位作者对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以及与国内国际、官产学各界有影响力重要人士的对话交流等,对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及全球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变与抉择,及其对全球未来的影响。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程,展示了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逐步转型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在贸易、投资、跨国企业崛起等方面的角色变迁,以及教育、人才和文化纽带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作者分析了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变化,风云激荡中的中国外交,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崛起的、更加一体化的亚洲中的角色。同时,还讨论了中欧关系的发展与挑战。第三部分审视了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改革。书中探讨了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寻找自由贸易的发展方向,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通过这些讨论,展示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编著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对话世界:理解新时代的全球化》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球化发展史”回顾了全球化的历程,从古代贸易到现代经济转型,探讨了全球化的起源与演变。通过与耶鲁大学教授瓦莱丽·韩森、《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和《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对话,揭示了全球化的多层次发展。第二部分“弥合全球不平等与赤字”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和治理赤字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帕斯卡尔·拉米、亚洲协会副所长温迪·卡特勒等嘉宾,分享了他们对全球经济不平等、贸易体系和制度改革的看法。第三部分《权力转移与大国关系》分析了21世纪的权力转移和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通过与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等专家的对话,讨论了大国竞争、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未来。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编著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作为海内外决策层和广大公众理解中美关系时广泛引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对全球秩序有决定性影响的问题。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就中美关系和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中国崛起、美国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全球地缘政治、核武器、朝鲜问题、新冠疫情及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全面、系统性地展示了艾利森对“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经济、金融、科技、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竞争的看法;深入而透彻地分析了中美双方实力的变化,以及发生战争的风险;坦诚而直率地提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和建议。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我向世界说中国》是由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基于“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国对外叙事及话语权重塑”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据悉,该书讲述了全球化智库近年来立足芒克辩论会、慕尼黑安全会议、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论坛等知名国际舞台,与各国政商学界知名人士畅谈国际时局与未来趋势,回应各方对于中国的关切和质疑,诠释中国的发展模式,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解,通过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国际交流及传播,以全球视野讲述时代中国,积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生动故事。同时,本书立足国际形势变化和全球传播新格局,针对中国应当如何开展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如何创新外宣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