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吗?曾经黄沙漫天的库布齐沙漠,如今已绿树成荫、湖泊点缀,甚至还吸引了众多野生动物前来栖息。这一切,都得益于一项伟大的工程——引黄入沙。它究竟有多厉害?
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是中国第七大沙漠。这里气候干旱,水资源极度匮乏,沙漠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全国最大的荒漠化带之一。每年春季,库布齐沙漠的沙尘会飘至京津冀地区,导致区域性沙尘暴频发。同时,黄河每逢汛期,也会泛滥成灾,给两岸百姓带来巨大苦难。面对这样的困境,内蒙古杭锦旗政府于2004年启动了引黄入沙工程,将黄河过剩洪水导入库布齐沙漠。
这项工程分为两期进行,历时十余年。一期工程于2004年开工,修建了一条长达185公里的引水渠,耗资3.6亿元人民币。6年后,一期工程全线贯通,成功将黄河泄洪水导入库布齐沙漠腹地。二期工程于2011年启动,全长高达399公里,投资金额提高到8.7亿元。凭借先进设备与工人的辛勤劳动,二期工程仅用5年时间就全面完工,与一期工程贯通对接,形成犹如血管般延绵的灌溉系统。
引黄入沙工程最显著的成效是库布齐沙漠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引入黄河水,沙漠内部形成了多个面积不一的“湖泊”,既减轻了黄河防凌汛的压力,也治理了沙漠化。据统计,库布齐沙漠53%的面积已被各类植被覆盖,形成了沙棘、红柳等抗旱树木的天然防沙屏障。黄河水与沙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反应,使原本松散的沙粒结合成富有弹性的土壤,大大增强了保水性,为植被生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引黄入沙工程还极大地激活了当地经济。黄河水形成的沙漠湖泊催生了水产养殖业,当地农民和牧民不仅可以依赖水源种植耐旱作物,还能通过养殖业增加收入。例如,有的牧民甚至投入80万元购买螃蟹苗,养殖螃蟹和小龙虾,一年的纯利润超过100万元。此外,农业发展和生态旅游的潜力也随之增加,进一步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引黄入沙工程的成功,不仅为内蒙古地区的沙漠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树立了典范。它充分展示了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证明了通过科学规划和不懈努力,荒漠化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治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