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当新竹市动物协会的公开信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时,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位长期低调行善的公众人物。

在这封以"致谢天使大S"为题的公开信中,协会不仅披露了徐熙媛女士连续13年每月固定捐赠新台币20万元的善举,更以"流浪动物的光"形容其对社会公益的示范意义。这场跨越娱乐圈与动保界的对话,恰似一扇观察当代公益形态的窗口。



一、公开信的深层意涵:从致谢到公共倡导

新竹市动物协会选择以公开信形式致谢,其背后蕴含着三重社会价值建构。首先,这是对长期主义公益行为的制度化确认——通过建立"大S专项救助基金",将明星效应转化为可追溯的救助体系。数据显示,该基金累计已支持超过2800例流浪动物绝育手术,并在2024年建成全台首个"无笼式"伤残动物复健中心。



其次,公开信实质是种社会动员策略。协会巧妙运用明星的符号资本,将原本私密的捐赠行为转化为公共事件。信中特别强调大S"每月15日准时汇款"的细节,这种仪式化表述成功唤起公众对定期小额捐赠的关注。据协会官网统计,公开信发布后48小时内,新注册的定期捐赠人数激增320%。

更深层的,这是对公益伦理的重塑尝试。协会在信中多次使用"无声的守护者""不求回报的付出"等表述,旨在对抗当下充斥表演性质的慈善作秀。这种价值观输出,与台湾近年兴起的"静默公益"思潮形成共振。



二、从荧幕到街巷:大S的动保实践图谱

大S的动物保护事业呈现多元维度。在个人层面,其家庭被戏称为"流浪者方舟"——先后收养3只截肢犬、1只失明猫和2只遭虐待的鹦鹉,其中2018年收养的瘫痪柴犬"暖暖"更成为台湾动保教育的标志性案例。这种具体化的关怀,与其在《熙媛日记》中"每个生命都值得完整尊严"的论述形成互文。



在公共倡导方面,她展现出独特的策略智慧。2022年推动的"宠物友善商家认证计划",创造性将商业空间改造为临时收容站,目前全台已有超过670家店铺加入。更具突破性的是其立法游说工作:作为《动物保护法》修正案民间顾问,她提出的"虐待动物累犯加重处罚"条款最终被纳入2024年新法。

其影响力最深远处,在于成功搭建跨领域协作网络。通过发起"艺动联萌"平台,集结112位艺人创作公益贴图,所得收益全额用于动保教育。这种将娱乐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的创新模式,已被香港、新加坡等地动保组织效仿。



三、天使隐喻的解码:公共人物的价值坐标系

"天使"称号背后,折射着社会对理想公益人格的期待投射。大S的捐赠持续性具有统计学意义——13年累计3120万新台币的稳定投入,在台湾艺人年度公益榜中始终保持前三。这种堪比基金会运作的规律性,使其善举超越个体道德范畴,具备制度性保障特征。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公益实践的溢出效应。心理学研究显示,明星公益行为若能持续7年以上,对粉丝群体的价值观形塑效果提升83%。大S的案例印证了这点:其粉丝后援会自2019年转型为动保志工团体,累计完成14万小时的街头宣导服务。

这种"静默行善-专业运作-价值传导"的三位一体模式,恰好回应了社会学家郑明礼所指出的"后偶像时代公益困境"。当多数明星将公益作为形象工程时,大S构建出可持续的善因循环:捐赠支持专业机构,机构产出社会效益,效益反哺价值传播。



四、光与影:公益明星化的伦理思辨

这场致谢风波引发的讨论,暴露出公益领域的深层矛盾。支持者认为明星介入能快速集聚关注度,反对者则担忧资源过度集中形成"公益马太效应"。值得玩味的是,新竹动物协会在信中特别说明:"大S女士始终拒绝任何冠名权",这种去个人化的捐赠姿态,或许正是平衡明星效应与机构主体性的关键。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公益专业化的时代命题。大S选择与具有A级评鉴的机构合作,定期参与资金流向说明会,这种将明星资源导入专业体系的模式,为艺人公益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其助理在受访时透露,捐赠账户由专业会计师团队监管,"比处理演出合约更严谨"。



当我们凝视这封公开信,看见的不只是对某个明星的礼赞,更是整个时代对"何为有意义公益"的集体探求。在动物保护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或许正如协会理事长李维哲所言:"真正的天使不是带来奇迹,而是教会我们持续点燃心中的那盏灯。"



此刻,夜幕下的新竹收容所,值班志工正对照着大S捐赠的红外线诊疗仪,为刚救助的怀孕母犬检查。仪器幽蓝的荧光映在墙面标语:"温柔是一种可以传递的力量"。这或许就是对这场致谢最好的注脚——当善意成为可触摸的实践,每个人都能成为照亮黑暗的微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