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中国对镓、锗等稀有金属的出口管制政策始于2023年7月,当时国际媒体普遍将其解读为“中美科技战的延伸”。但对印度而言,这一纸禁令可谓是无妄之灾。

锗这种看似冷门的金属,实则支撑着半导体、光纤通信、红外光学等关键产业。

全球60%的锗产自中国,而印度既无探明储量,也无完整产业链。早年间,他们还能通过阿联酋等中间商少量采购,但随着莫迪政府推动芯片本土化生产,问题开始集中爆发。

印度驻华大使馆近期证实,已通过书面和会谈形式就锗出口限制问题向中方提出交涉,这就让人有些好奇了,为何在中国实施镓、锗等稀有金属的出口管制两年后印度才开始着急?

面对印度的求饶我国又会如何回复呢?



时间回到2023年,中国刚宣布出口管制时,印度舆论就曾零星讨论过潜在风险。

《印度斯坦时报》当时就警告:“这可能是印度半导体崛起的最大障碍。”但官僚系统的低效让预警沦为纸上谈兵。

直到生产线因缺料停工,企业被迫以3倍价格从欧洲转口,政府才匆忙行动。

这种“临时抱佛脚”的作风,恰恰暴露了印度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缺陷,重口号轻规划,重终端轻基础。

而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中印关系的微妙变化。

2020年边境对峙后,两国关系始终未能回暖。印度最初宁可绕道第三国采购,也不愿直接与中国谈判。



但当他们发现,欧美生产的锗连自身需求都难以满足时,地缘政治的面子终究敌不过现实经济的里子。

这种被迫妥协的姿态,与印度近期在中美之间的摇摆形成鲜明对比:一边配合美国对中国钢铁加税,一边又怕彻底得罪中国断了供应链。这种战略上的分裂,正在将印度推向尴尬的夹缝地带。

莫迪政府并非没有努力。从“数字印度”到“半导体使命”,相关的政策文件摞起来能装满一卡车。

但现实是残酷的:印度至今没有建成一座完整的晶圆厂,所谓“本土芯片”更多是进口元件的组装产物。

这种模式对锗的年需求量不过几十吨,转口贸易尚可应付。但当印度塔塔集团试图量产车规级芯片时,问题就藏不住了——高端半导体制造对锗的纯度要求极高,中间商渠道根本无法保证质量。



更糟糕的是,印度的外交决策机制严重脱节。工业部门只管下指标,外交部门不懂技术细节,等双方终于坐下来开协调会时,生产线早已停摆三个月。

这种官僚主义顽疾,在去年11月中印边境局势缓和后也未见改善。

当中国民政部新增藏南地区地名时,印度外交部还在纠结如何既展现强硬又不激怒中国——这种既要又要的纠结,最终让企业成了牺牲品。

这场锗危机最值得警惕的启示,是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权力游戏。表面看是印度求中国卖资源,实则是工业体系完备性之争。

中国之所以能“一剑封喉”,靠的不是资源垄断本身,而是从采矿、提纯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反观印度,即便明天发现大型锗矿,没有配套的化工厂、加工设备和技术工人,照样只能守着金山饿肚子。



这种差距在稀土领域更为明显。中国掌握着全球90%的稀土加工能力,这种“工业炼金术”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印度试图用关税保护本土产业,结果反而推高了进口成本;想借中美博弈左右逢源,却发现自己既无谈判筹码,也无替代方案。

当美国副总统万斯到访印度商讨“友岸外包”时,莫迪政府刚宣布对中国钢铁加税12%——这种政治投机或许能换来美国的好感,但对解决锗危机毫无帮助。

印度当前的困局,本质上源于对国际形势的误判。他们幻想着在中美之间复制冷战时期的“不结盟运动”,却忽略了21世纪产业链的高度嵌套。

当特朗普威胁对印度商品加征关税时,印度想着拉拢中国共同应对;但当涉及高科技领域合作时,他们又担心过度依赖中国。这种首鼠两端的态度,导致其既得不到美国的信任,也难获中国的支持。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印度始终不愿正视一个事实: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掌控所有关键技术。

中国的出口管制固然带有战略考量,但更多是基于产业安全的理性选择。如果印度继续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动不动把“减少对华依赖”挂在嘴边,最终只会陷入越挣扎越被动的恶性循环。

这场围绕锗的博弈,或许只是全球资源争夺战的序幕。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技术的突破,钴、锂、稀土等战略资源的重要性将持续攀升。

中国的应对策略已非常清晰:通过技术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严守供应链关键节点。而印度的教训表明,工业化不能只盯着GDP数字,忽视基础材料领域等于在沙滩上建高楼。

对中小国家而言,这场危机敲响了警钟——在大国角力的夹缝中,盲目选边站队可能付出惨重代价。即便是印度这样的区域大国,在关键资源受制于人时也不得不低头。



未来的国际竞争,很可能演变为“资源控制力+技术转化力”的双重较量。那些只会空谈战略、不懂深耕产业的国家,注定要在博弈中出局。

面对印度的求援,中方至今未公开表态。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信号:在涉及战略资源的博弈中,中国不会轻易让步。

但挑战同样存在——如何在坚守国家安全底线与维护中印经贸关系间找到平衡点?毕竟,印度市场对中国光伏产品、电动车零部件的需求仍在增长。

有观察人士指出,中国可能会采取“技术换资源”的策略:同意放宽出口限制,但要求印度在边境问题、中资企业待遇等方面作出妥协。

这种交易是否符合双方利益尚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绝不会让稀有金属成为印度讨价还价的筹码。



当莫迪政府还在纠结“亲美还是亲华”时,北京早已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棋盘——如何利用资源优势,重塑全球科技产业链的话语权体系。

印度低头求购锗事件,注定会成为全球产业链变迁的标志性注脚。它揭示了一个冰冷的事实:在后全球化时代,工业化不再是简单的工厂搬迁,而是技术、资源、地缘政治的综合较量。

那些只会空喊口号、热衷政治作秀的国家,终将被现实狠狠教育。

对于中国而言,这场博弈既是机遇也是警示。机遇在于,中国已掌握部分战略资源的“命门”;警示则是提醒我们,必须加速攻克那些还在被“卡脖子”技术,避免他日陷入类似困境。

毕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唯一可靠的武器,永远是自主创新的实力。

参考资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