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知远
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上,药店分布密集如麻,已成常态。
近期,重庆荣昌书记高洪波的一段视频在网络刷屏,他直言不讳地质问,一个门面一个门面数,十个药房,还要再开一个药房,开这么多药房干嘛?健身房只有一家。
一天吃药了,吃药为光荣了?高血压、高血脂、慢性病,这样终身服药很光荣吗?
高书记所道破的,绝非一地之现象。我随手打开地图APP搜索,赫然发现自己周边1公里内的药店,竟高达32家!而你身边的情况,恐怕也相差无几。
从全国视角审视,这一数据更显惊人:那些转角即可遇见的"雪王",全国也不过4万余家;喜茶、奈雪等所有奶茶品牌加总,巅峰时期也仅有51.5万家。
然而,截至2023年底,中国药店数量已逼近70万家!回溯至2012年,这一数字还只有44万家。
难怪网友调侃:"在英国5公里一个足球场,在美国500米一个篮球场,在中国50米一个大药房。"
药店密度已达生存临界点
中国人开药店的速度,竟比开奶茶店还要迅猛,这究竟是怎么了?
有人或许认为,14亿人口基数下,几十万家药店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中康CMH发布的《2024半年度药店生存报告》揭示出一个残酷现实:
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数据,国内各省市药店店均服务2000人,部分区域甚至仅服务1000多人,已然逼近生存临界点。
对比美国,单店服务人数约为6000人,整整是中国的2倍!药店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
更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数药店并不赚钱。
2024年,六大上市连锁药店中,仅益丰大药房营收与利润双增,其余四家净利润均出现断崖式下滑:大参林、老百姓、国大药房、一心堂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下滑21.58%、44.13%、388.33%和79.23%。
药店狂飙背后的资本逻辑
那么,在如此惨淡的经营状况下,人们为何仍前赴后继地开设药店?
背后,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棋局。
十余年前,医患关系中,医生笔尖一划,患者只能在医院购买高价药,"以药养医"饱受诟病。2014年,一份关于销售处方药的征求意见稿公布,意味着原本只能在医院购买的药品,药店也可销售。
2017年,《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正式出台,明确规定医院药品只能零加成销售,不允许从中赚取差价。
政策转向之下,医院考虑到成本,零加成意味着销售越多,亏损越大。敏锐的资本嗅到了"医药分离"的历史机遇。医院药品销售渠道受限,那些曾靠送鸡蛋维持客流的药店,一跃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
上市连锁药企纷纷开启"跑马圈地"模式,一心堂、老百姓、大参林、益丰大药房全部进入"万店"扩张计划。嗅觉灵敏的高瓴资本更是在2017年亲自下场,成立高济医疗,短短两年并购上万家药店。
当初轰动行业的"亚洲最美药房"万芸药房,前后与十余家收购方谈判一年有余,高济医疗仅用半年时间以最高价完成收购。
行业内流传一句话:"卖药的不如卖店的。"药店市销率从0.5拉升至0.8,即便药店亏损或资不抵债也能卖出好价格。因为资本算的不是药价,而是"店头"的估值——高并购、高估值、高融资,最终赚取的是资本市场的钱。
人口结构:药店长线生意的底气
资本逐利天性使然,但为何笃定药店是长久的好生意?
答案深藏于中国人口结构的变迁之中。
随着老龄化加速和健康养生理念普及,药店已然成为老年人的"奶茶店"。
年轻人下午"三点几啦,饮茶先啦",老年人则是早上"八点一到,药店量血压先啦",共同点——皆为"续命"。
药店也从奶茶店商业模式中汲取灵感,掌握了引流、营销、销售周边产品的技巧:一边销售毛利不足5%的降脂药,一边推广毛利超过50%的保健品。
米面粮油、纸巾洗衣液一站式供应,再辅以各类促销活动,药店已然成为银发群体的社交中心。
人们年龄越大,药店生意越兴隆。这盘算,可谓是打到了"棺材本"上。
本文中所有涉及上市公司的内容,系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及监管要求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官方网站、官方社媒、定期或临时披露的官方公告等)做出的分析与判断,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其他商业建议。
本文中所有涉及商业人物的内容,系依据合法渠道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媒体采访、人物传记等)做出的分析与判断,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其他建议。
因采纳本文,或受本文影响而采取的行为及其导致的相应后果,围观商业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