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看似寻常的动作,竟能至一名4个月大的婴儿脑部出血?

2025年5月5日,中国香港南区发生的一起医疗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一名4个月大的男婴因突发抽搐、意识模糊被紧急送医,经检查发现颅内出血,院方初步判断为“摇晃婴儿综合征”。经警方调查,涉事亲属在照顾过程中反复采用“颠簸式摇晃”哄睡,动作幅度远超安全范围,最终导致婴儿脑部受损。


图源:新浪微博截图

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儿科专科医生韩锦伦表示,摇晃婴儿综合征会给患儿留下后遗症,包括头痛、头晕、失忆及影响智力等,严重的可造成终身残疾。

为何摇晃婴儿会造成如此可怕的“隐形伤害”?才4个月大的宝宝,因成人的错误举动,承受了巨大痛苦,甚至将来的人生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因此,为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对于每一位可能成为婴儿照护者的人来说,了解摇晃婴儿综合征、婴儿发育期的脆弱性以及正确的照护方式十分必要。

01

为何看似平常的动作暗藏“杀机”?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鲜见的个例。据美国国家摇晃婴儿综合征中心(NCSBS)报道,每年大约有1300例摇晃婴儿综合征病例,超过80%的幸存者患有终生残疾。而2021年一项针对568名中国父母的调查显示,45%的家长承认曾摇晃婴儿,但仅17.1%意识到其严重危害。

婴儿摇晃综合征主要发生在1岁以内,尤其是2-4个月的宝宝。出现摇晃婴儿综合征的婴儿,其大脑可能会因摇晃而于颅骨内剧烈移动,从而引发脑部压力、颅内出血、视网膜出血及脑损伤,可引致长期残疾或甚至死亡。


图源:Live Science网站

有网友表示质疑:我只是抱着宝宝颠了两下,会这么严重吗?答案是:真的有可能!原因是婴儿的头部占身体重量的比例相比于成人更大,而他们的颈部肌肉尚未发达,不能够很好地支持保护头部,而且婴儿的大脑处于发育期当中,十分脆弱。因此,如果遭到大人用力摇晃或不当颠簸,宝宝的大脑就会像“豆腐在盒子里碰撞”般反复撞击颅骨内壁,对宝宝造成伤害。所以这真的不是吓唬人的。

02

正确抱姿和“5S安抚法”

那在照护婴儿或安抚婴儿时,哪些做法才是安全、正确的呢?新手奶爸奶妈可以遵循“颈部支撑是核心”的基础照护原则。0-6个月的婴儿颈部肌肉尚未发育完全,抱姿应始终用手掌托住头部和颈部。正确的姿势是:一只手托住宝宝头颈部,另一只手托住臀部和腰部,确保头部与身体保持直线。

此外,面对婴儿哭闹不止的情况,美国的儿科医生哈维·卡普博士提出过“5S安抚法”,这套方法通过模拟子宫环境激活婴儿的“镇静反射”,能够帮助0-4个月的宝宝快速平静下来。哈林顿博士在 “国王女儿儿童医院” 对230名2~4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临床研究后,证实这套方法对足月儿确实有效。


Harvey Karp(图源:百度百科)

1.包裹法(Swaddling)

用一块柔软的布料,将宝宝包裹起来,使其感受“完全的拥抱”,获得安全感。注意,一定要将包裹紧贴孩子身体,让手臂呈垂直状放在身体两侧,裹紧胳膊的同时,要给腿部留有足够的空间。 包裹的时候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松紧度以能插入2根手指为宜, 避免包裹过紧导致髋关节发育不良。

2.侧卧位/俯卧位(Side/Stomach Position)

把宝宝的脸朝外抱住,使其呈侧卧状, 这样宝宝可以回到在母体中时最熟悉的姿势。注意确保口鼻不被遮挡,等宝宝安静下来后,把他 放到床上入睡时,一定要仰卧, 预防发生婴儿猝死综合征。

3.嘘声法(Shushing)

原理是胎儿在子宫里面是持续24小时听到来自妈妈体内的各种机械的杂音,嘘嘘声或白噪音可以模拟子宫的环境。具体可以这样操作:贴近宝宝耳边(5-10厘米)发出“嘘嘘”声,音量需盖过哭声。也可使用白噪音机、吹风机、吸尘器等模拟子宫内80-90分贝的低频噪音。

4.摇晃法(Swinging)

这里所说的摇晃,并非剧烈、颠簸的大力摇晃宝宝(前文提到大力摇晃宝宝会对宝宝造成伤害),而是轻微的、幅度很小的摇晃 。 如果担心自己无法掌握力度和速度,不妨 试试“萝卜蹲”的动作 ,上下蹲的幅度也不宜过大。

5.吸吮法(Sucking)

吸吮乳房、手指或安慰奶嘴。吸吮是婴儿的一种非常复杂的自我镇静工具。用安慰奶嘴时需注意保持其清洁、避免化学残留。

03

给新手父母的寄语

新手父母们呐,你们怀里的小宝贝就像刚出土的嫩芽,风一吹都怕晃着——他们的小脖子撑不起大脑袋,小身子经不起乱摇晃。但是也别慌,科学带娃不是“考试”,而是学着用巧劲儿把爱藏进细节里:托稳小脑袋时掌心的温度,包裹襁褓时留的那点蹬腿空间,“嘘嘘”声里藏着的子宫回忆……这些都是对 “守护”二字最温柔的注解。

文章转自:医学论坛网

请把这篇文章转发提醒所有人

我是巍子,急诊科医生,每天都会和大家分享更多的急救技能和健康知识!这个公众号帮过许多人,救过许多命!

远离悲剧,健康平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