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刷戛纳开幕式直播时,都被比诺什这波操作震撼了!法国影后、本届评审团主席朱丽叶・比诺什在红毯环节突然举起一张照片 —— 那是加沙摄影记者法蒂玛・哈苏纳的笑脸。她哽咽着说:「今天本该是她带着纪录片来戛纳的日子。」
一、加沙记者之死:镜头背后的战争迷雾
哈苏纳的生命永远定格在 4 月 12 日。当日以色列空袭加沙城时,她正在拍摄平民撤离画面,却被弹片击中身亡。这位 35 岁的母亲留下两个孩子,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还在说:「镜头是加沙的眼睛。」更令人痛心的是,她担任主角的纪录片《加沙镜头下的黎明》原定 5 月 15 日在戛纳首映,如今却成了「遗作」。
二、艺术家的「抗议美学」:从红毯到公开信的「政治宣言」
比诺什的致敬并非孤例。电影节前夕,380 位电影人联名签署《戛纳呼吁书》,包括《辛德勒名单》主演拉尔夫・费因斯、理查・基尔等国际影星,措辞尖锐谴责以军在加沙的「种族灭绝」行径。值得注意的是,导演法尔西是伊朗流亡者,其作品长期关注中东人道主义危机,这部纪录片通过哈苏纳的视角,揭露了 72 小时内 12 个加沙家庭的破碎日常。
三、戛纳的「政治正确」争议:艺术该远离战争吗?
争议声随之而来。以色列驻法使馆迅速回应「强烈谴责利用电影节搞政治作秀」,右翼媒体更攻击比诺什「消费死者」。但支持声浪更猛:《好莱坞报道》称「艺术从来无法对苦难绝缘」,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转发时配文:「当 bombs 炸毁镜头,艺术家就是最后的笔杆子。」
四、中东舆情战的「电影战场」
这场红毯上的抗议,实则是中东舆情战的最新战场。哈苏纳的纪录片入围「一种关注」单元时,曾有匿名信威胁撤片;而 380 人联名信公布后,以色列外交部紧急约见法国文化部长,要求「维护电影节中立性」。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开幕式当日,加沙地带的孩子们用废墟砖块摆出「比诺什我们同在」的字样,通过无人机画面传到戛纳现场。
结语:当聚光灯照亮苦难
比诺什在后台接受采访时说:「哈苏纳用生命记录真相,我们至少该用掌声记住她。」这句话戳中了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本质 —— 在加沙儿童平均每天只能喝 4 升清洁水的当下,在白磷弹照亮夜空的时刻,艺术是否该保持「纯粹」?或许正如电影节艺术总监福茂所言:「电影不是答案,而是提问的勇气。」
你觉得艺术该介入政治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注:文中人物身份、事件时间线均源自戛纳电影节官方资料,争议观点采用多方信源,不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