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脚印
——忆1970年连队“两忆三查”教育
- 王成文
那些走过的时光像水一样流走,但美好的记忆历久弥新,温暖如初。
——题记
第一节
每当5至7月,横卧在西藏加查县境内的布丹拉山(海拔4910米)被春风吹拂的时侯,从山底到山顶,依次盛放着布满了粉色的、白色的杜鹃花。遍布在密林山坡、沟谷岩壁的高山杜鹃,素净雅致,幽香百里,娇颜的花朵传递着西藏高原春天的勃勃生机。
杜鹃花海映山红,绚丽入霞醉人心。满山遍野的杜鹃花海,是大自然赋予的玫宝。
从军的岁月里,曾经接受过数次思想政治教育,而最深刻,留下难以忘怀的,则是1970年4、5月份,在西藏军区陆军第11师步兵第32团3营8连接受的“两忆三查”教育。它如同被烈火烙印在心头,无论岁月如何冲刷,都无法抹去烙印下的痕迹。
1970年3月,我们西藏军区新兵第1团(11师征集的2400多名新兵称西藏军区新兵1团),在成都的四川大学、邮电学院、工学院(1978年与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为成都科技大学,1994年合并组建为四川大学)等地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入伍基础训练后,从成都乘坐道奇军用卡车,一路翻二郎山(海拔3437米)、折多山(海拔4298米,常说的山路18弯就在这里)、高尔寺山(海拔4412米)、全天大雾缭绕的剪子湾山(海拔4659米)、卡子拉山(海拔4718米),月光落提卡山(海拔4330米)、理塘(海拔4014米)、海子山(海拔4685米)、宗巴拉山(海拔4170米)、拉乌山(海拔4338米)、觉巴山(海拔3930米)、东达山(海拔5008米)、邦达境内的业拉山(海拔4658米)、安久拉山(海拔4468米)、然乌(海拔3960米)。经林芝市,过雅鲁藏布江,18天艰难的摩托化行军,4月4日中午12点到了我们部队驻地——西藏加查县冷达区邦达乡大湾。
我和43名同期入伍的战友一道,有幸分到了红军11师32团3营8连。我和其他3名战友(陕西南郑县李永福、四川苍溪县赵洪斌、汪自华)分到4排炮班,我当了一名二炮手。
1935年1月在陕西延安地区诞生的的8连,先后转战陕、甘、晋、蒙、宁、青、川、藏、新等9省区,参加过陕西宜川、瓦子街、陕中、扶眉和甘肃境内的兰州战役、甘南剿匪、西藏平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和扎东叛乱反回窜战斗。
特别是1949年8月兰州战役中,8连担任营第一梯队抢夺沈家岭。战斗中,官兵英勇顽强,前赴后继,不怕牺牲,全连70多名干部战士阵亡,岀色完成任务,战后荣获西北野战军第4军授予“勇猛顽强坚持到底英雄连”称号。
同年9月,奉命西进中,部队严整,情绪高,纪律好,无丢失损坏,荣获西北野战军第4军“行军模范连”称号。
8连撤离中印边境战场后,先在加查县加查区团部营建施工2年,又在米林县甲格台师部营建施工2年。1969年回撤加查县冷达区邦达乡大湾,自建四合院地窝子营房。连年的营建施工,优质高效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连队受到上级充分肯定。
(未完待续)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王成文:1969年11月陕西汉中市入伍,在西藏军区陆军11师32团3营8连战士、文书,3营书记,7连排长,32团2营4连副指导员,新疆军区步兵11师32团政治处干事,11师政治部科长,新疆阿合奇人武部政委,湖北省江汉油田人武部部长,政委。2011年退休。
作者:王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