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君这个名字,在女排历史上虽然不是最响亮的,但她在那支实现“三连冠”的队伍中,却是副攻位置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和许多女排明星一样,退役后的她选择了出国发展,并且一直定居在德国。那么,如今她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她的排球生涯起步其实有些偶然。

15岁那年,北京女排的一位教练相中了她,而当时她并没有接受过多少专业训练。

然而,她一上场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仿佛天生就属于球场。

尽管没有经过系统的练习,但她出色的弹跳力、敏捷的反应以及强大的力量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教练觉得这姑娘是个好苗子,于是开始重点培养她。

事实证明,教练的眼光没错。仅仅五年时间,

她就从地方队一路闯进国家队,正式成为中国女排的一员。



80年代初,中国女排正处于巅峰时期,郎平、梁艳等名字家喻户晓。

作为新人的她并不起眼,只能默默跟随前辈们学习。

不过,在后来的世界超级女排冠军赛上,她成功站稳了主力副攻的位置。

比赛中,她的防守密不透风,拦网如同一道铜墙铁壁,总能精准配合队友。



正是这次比赛,中国女排再次夺冠,她的名字也开始被更多人知晓。

她与队友一起屡创佳绩,还荣获了最佳一传奖。

甚至连外国教练都称赞,中国女排的防守堪称完美。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80年代末,中国女排逐渐走下坡路。

老队员们纷纷退役,新教练带着一批年轻队员上阵,但整体配合始终差强人意。

当时的她还很年轻,本可以继续征战几年,可新队友之间缺乏默契,导致场上节奏完全被打乱。



在汉城奥运会上,她们未能如愿摘得奖牌。

国内媒体和观众无不失望。

尽管她试图坚持下去,但队内的氛围日益沉闷,训练时也失去了往日的默契。



25岁那年,她觉得自己再也撑不住了。

外界的批评加上队内环境的压抑,让她感到喘不过气来,最终选择退役。

退役后,她加入郎平执教的八佰伴明星队打球,

那段日子轻松了不少,因为身边都是熟悉的队友,让她重新找回了一些球场上的乐趣。



然而,明星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她很难攒下积蓄。

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她决定前往国外打球。

1990年,一支德国排球队向她抛出橄榄枝,她收拾行囊,飞往陌生的德国。



刚到德国时,生活比想象中艰难得多。

她既不懂德语,英语水平也不高,队里也没有其他中国人。

训练结束后回到宿舍,只能独自发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亚塔的男人出现了。

他是一名德国排球运动员,身材高大,对中国女排早有耳闻,尤其欣赏她的球技。



他的出现让她的内心感到一丝温暖,觉得在异国他乡总算有了依靠。

不久之后,两人便坠入爱河。

家人听说她要嫁给外国人,十分担忧,认为跨国婚姻风险太大。

但爱情冲昏了她的头脑,她认定对方就是自己的未来。

婚后,他们迎来了一个女儿,生活一度甜蜜。



然而,婚姻并非仅靠爱情就能维持。

丈夫经常外出参赛,几个月都不回家,留下她独自照顾孩子和处理家务。

两人的生活习惯也存在差异:她喜欢简单,而他却追求精致;

她希望女儿学习中文,但丈夫认为没有必要。

随着时间推移,争吵越来越多,感情渐渐淡漠。

四年后,她提出了离婚,带着女儿搬了出来。



离婚后,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伤病,她无法再继续打球,也无法从事教练工作。

女儿尚小,需要全心全意照顾,她不得不告别心爱的排球事业。

为了适应新生活,她报名参加了德语课程,还学习了一些商务知识。



后来,她进入一家机械公司,从销售员做起。

起初业绩平平,但她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让她不断努力。

凭借着曾经在球场上的毅力,她一步步晋升为部门主管。



后来,国内有记者来到德国采访她,准备拍摄关于奥运冠军的专题。

她非常乐意地向对方介绍了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

她所在的小镇只有4000人,她和女儿是镇上仅有的两位华人。

她带记者参观了自己的公司,领导夸赞她工作勤奋,但却没有人知道她过去的辉煌成就。



生活虽然不算富裕,但她咬紧牙关支撑着,将女儿抚养长大。

尽管离开了球场,但她对女排的热爱从未改变。

她总会关注比赛新闻,关心队伍的表现。

当中国女排选拔新教练时,她也曾动过念头想回国试试。



但得知郎平也要参与竞选后,她思索再三,最终放弃了。

她深知郎平的能力,同时也觉得自己离开太久,担心无法贡献太多。

她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她能够继承自己的运动基因。

但她同时叮嘱女儿,千万不要与中国女排对抗。



在公司里,她始终惦记着祖国。

每次有机会承接与国内相关的业务,她都会积极争取,

希望能把最好的产品带回中国。

她常说,虽然不能再上场拼搏,

但总得为国家做点什么,这些事情成为了她与祖国之间的纽带。



如今,她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懂事又体贴,偶尔还会陪她一起观看女排比赛。

她与郎平的关系,是她人生故事中的重要篇章。

在球场上,她们是默契十足的搭档;

退役后,她们又在明星队并肩作战。



郎平后来成为传奇教练,而她则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但她从未嫉妒,反而为对方感到骄傲。

对于女儿,她从未强迫其必须从事排球运动,

只希望她能喜欢这项运动。女儿有时会跟她聊起女排的事情,

母女间的感情也因此变得更加深厚。



从女排赛场到德国小镇,她的经历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

她曾经历过“三连冠”的荣耀,也经历过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的低谷。

她或许没能成为传奇,但她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她的故事仍在继续,带着对女排的热爱,

带着对女儿的期望,在异国他乡的岁月里缓缓前行。



参考信息:中国新闻网:中国女排老一辈,如今都去哪儿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