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举办奥运会是一项体面又赚钱的“国家投资”,不仅能够展示国家形象,还被视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机遇。而洛杉矶奥运会就曾以低成本高回报成为经典商业运作的成功范例。
然而,自2016年里约奥运会起,这一盛事的“光环”开始褪色。巴西斥资逾131亿美元,最终却亏损达141亿美元,赛后大量场馆长期闲置,逐渐沦为“废墟”。
2021年东京奥运会受疫情影响,不得不延期举办,成本飙升至超过200亿美元,观众缺席、收入锐减,最终亏损接近500亿人民币。面对如此巨额亏损让多个国家望而却步,连曾积极申办的城市也纷纷退出。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奥运会正在从“经济盛宴”变成“财政负担”。
那么,我国在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亏钱了吗?奥运会真的是一场“赔本赚吆喝”的豪赌吗?
光环背后的“烧钱游戏”?
数据显示,2016年仍有7个国家积极参与奥运申办,但到2020年,这一数字锐减至3个国家,2024年更是仅剩下两个国家进入最后的申办阶段。
多国政府与公众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从原来的高度热情变为谨慎甚至回避。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举办奥运所需的巨额投入和难以回收的成本,使得奥运变成了一种难以承受的财政负担。
2016年举办的里约奥运会曾被巴西政府寄予厚望,力图通过这场国际赛事重振国家经济。
然而,现实却远未如预期乐观。
筹办初期,巴西政府声称将控制预算在28亿美元以内,举办一届“节俭的奥运会”。
然而,随着项目推进,建设成本不断膨胀,最终支出高达131亿美元,几乎是最初预算的五倍。
安保费用、场馆翻修、奥运村建设等各项支出接连超标,马拉卡纳体育场的翻修成本更是由3亿美元飙升至11亿美元。
除了成本超支外,赛事期间的环境与基础设施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奥运会的整体形象。
海域水质污染严重,大肠杆菌含量超标,多项比赛因此面临风险。
赛事期间警力不足,治安恶化,抢劫案件频发。
更令人担忧的是,奥运结束后,大量场馆陷入荒废,维护成本高昂,却难以找到有效的再利用方式。
最终,里约奥运会虽然总投入141亿美元,但经济回报仅为75亿美元,亏损额度高达66亿美元。
谁被奥运“套牢”了?
而东京奥运会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原计划在2020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因新冠疫情被迫推迟一年,导致筹办成本骤增。
日本政府最初设定的预算为74亿美元,但最终总开销攀升至超过200亿美元,其中包括防疫支出、场馆维护、赛事延期等多项额外费用。
更为致命的是,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大部分赛事在无观众的情况下进行,导致门票收入损失超过8亿美元。
加之企业赞助缩水、旅游业停滞,奥运期间的经济效益减少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除了经济层面的打击,东京奥运会还面临社会层面的广泛质疑。
许多日本民众认为在疫情期间坚持举办奥运会并不合理,而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表演也未能获得广泛认可。
部分运动员甚至反映,奖牌在赛后出现生锈和氧化问题,进一步损害了赛事形象。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使得东京奥运会最终以近500亿人民币的亏损收场。
对比之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表现则显得尤为突出。
在当时全球经济尚未完全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背景下,中国成功举办了一届高效、有序且极具影响力的奥运盛会。
在经济账本上,北京奥运会共投入约193.43亿元人民币用于场馆建设、赛事运营、转播技术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而最终实现了约205亿元的收入,获得了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净收益。
北京奥运会在筹备阶段就体现出高效的成本控制与科学的规划。
例如,在鸟巢的设计中,通过优化结构,将钢材使用量从最初的4.5万吨减少至3.6万吨,不仅节省了建筑成本,也提高了施工效率。
同时,在水立方的建设中采用ETFE膜材料,降低了后期维护成本。
此外,奥运村在设计时便考虑到赛后用途,采用可拆卸床铺结构,赛事结束后迅速转化为商品房,有效实现了资源再利用。
打造“不是一次性”奥运
北京奥运会的影响远不仅止于赛事本身。
赛后,包括鸟巢、水立方等地标性场馆陆续投入商业化运营,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
鸟巢不仅承办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还成为多场大型演唱会与文艺活动的主要场所。
据统计,截至2024年,鸟巢已举办超过39场大型演出,吸引观众超216万人次,成为全国范围内运营最活跃的大型体育场馆之一。
而水立方则在赛后成功转型为水上乐园,是亚洲目前规模最大的水上娱乐设施之一。
其合理的改造与运营,使得原本的奥运场馆变为持续吸引游客的地标项目,带动了北京旅游与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北京奥运会还极大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据公开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中国体育产业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全民健身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运动装备、健身服务等行业也因此受益。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更为“中国制造”提供了走向世界的契机。
大量奥运相关周边产品以高质量、创新性获得国外观众好评,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认可度。
与此同时,赛事筹办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城市管理水平和综合组织能力,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巨大成就。
北京奥运会的经验说明,奥运会并非天然的亏损项目,其成败在于是否具备系统化的筹备机制、长远的商业化规划以及对赛事资源的合理再利用能力。
信源:
中国奥委会官网2012-07-11《第二十九届:2008年北京奥运会》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07-24《我说奥运|2020年东京奥运会终于在2021年7月23日开幕了!》
人民日报2015-08-05《2016里约奥运会——巴西心中最大的体育盛会》
湖南日报 2024-08-17《奥运会为何烧钱,又如何赚钱?“亏本”的奥运会还值得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