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凯 北京报道
5月13日,日产汽车发布2024财年财报,净亏损达670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26亿元)。这一数字不仅宣告日产从2023财年4266亿日元的盈利高位急坠,更折射出这家百年车企在电动化转型浪潮中的阶段性迷失。
“目前,日产的收入已很难支撑产生的成本。”日产汽车新任CEO伊万·埃斯皮诺萨在财报发布会上坦言。面对持续下滑的业绩,日产选择启动名为“Re:Nissan”的复苏计划:到2027财年,日产将精简平台与供应链、聚焦六大核心市场。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车市场,被日产视为“复兴的关键战场”。不过,在自主品牌已占据七成份额的中国市场,日产的新能源战略仍显迟缓。
战略摇摆、联盟裂痕
对于业绩的下滑,日产认为这是由于主要市场(美国、中国)的销量疲软,以及对北美、拉丁美洲、欧洲和日本的资产进行评估后的减值影响。在2024财年报告中,日产一口气计提了4670亿日元的资产减值损失,这也暴露出其在产能规划上的严重失误与市场预判的偏差。具体来看,在北美市场,日产未能及时跟进消费者对混动车型的旺盛需求,产品迭代速度落后于丰田等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其电动化转型步伐迟缓,新品推出节奏与本土消费者偏好脱节,导致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与此同时,不同于三菱汽车在东南亚市场通过精准定位取得的稳健表现,日产在全球化布局中显得顾此失彼——其过度依赖传统燃油车型的战略,在欧美市场严苛的排放法规下进一步放大了经营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三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出企业创新动能不足,这或将对其中长期竞争力形成致命制约。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加征的汽车关税也进一步加剧了日产的压力。日产从日本和墨西哥向美国出口的车型面临25%关税,预计2025财年营业利润将因此减少4500亿日元。尽管日产计划将部分生产从日本转移到美国,以避免出口关税,但短期内业绩改善有限。
而在业内看来,日产的困境更深层次源于技术路线的摇摆。早在2010年,其纯电车型Leaf(聆风)曾连续9年蝉联全球销冠,但此后投入断档,错失先发优势。
为应对危机,日产曾试图与本田“抱团取暖”。2024年12月,双方签署合并谅解备忘录,拟组建年销售额超30万亿日元的全球第三大车企。然而,这场“日系联盟”仅维持两个月便宣告破裂。本田要求将日产纳为子公司,而日产则坚持对等合并,双方在控制权与战略路线上难以调和。“本田希望主导电动化技术路线,而日产更依赖雷诺-三菱联盟的现有平台,这种技术路线的分裂注定合作难以推进。”汽车分析师林述成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
面对现状,日产不得不启动独立自救。根据“Re:Nissan”计划,其将在2027年前关闭7家工厂、裁员2万人,并将产能从350万辆削减至250万辆。这一举措被外界视为“戈恩时代复兴计划”的升级版——1999年,日产通过裁员2.1万人和关闭5家工厂实现扭亏,但如今的裁员规模与产能压缩幅度均翻倍,凸显形势之严峻。
“本土化2.0”突围
在业内看来,中国市场的崩塌是日产危机的放大器。2024年,日产在华销量69.7万辆,同比下滑12.2%,较2018年峰值腰斩;2025年一季度,日产在华销量为12.1万辆,同比下跌29.5%。
此外,在新能源领域,日产的技术短板更为致命。其纯电车型ARIYA搭载的ProPILOT超智驾系统仅支持L2级辅助驾驶,且车机系统卡顿问题频发,与华为鸿蒙座舱、小鹏XNGP等形成代差。武汉工厂的关停成为象征性事件,这座投资百亿、年产能30万辆的工厂,因ARIYA和燃油车奇骏年产量不足1万辆,运营三年即遭弃用。
为扭转劣势,日产正尝试以“中国速度”重构战略。2025年上海车展上,其发布全球首款插混皮卡Frontier Pro PHEV和纯电轿车N7,并宣布“到2027年投放10款新能源车”。更关键的是研发体系改革:中国团队被赋予主导权,新车型开发周期缩短至24个月,并采用“总部授权+本土主导”模式,在安全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加速迭代。
此外,与华为、Momenta的合作也标志着日产从“技术输入”转向“生态共建”。N7车型搭载华为高阶智驾系统,并计划接入鸿蒙生态;与文远知行合作的Robotaxi已在苏州测试超14万公里。日产中国总裁马智欣表示:“未来三年,东风日产将投入100亿元用于新能源研发,技术中心人员扩至4000人。”
然而,这种转型仍面临深层挑战。一方面,日产在华产能已从150万辆削减至100万辆,若新能源车型未能打开市场,闲置风险将加剧;另一方面,其“中国研发、全球输出”的战略需平衡本土需求与全球品控。例如,Frontier Pro PHEV瞄准高端越野市场,但中国皮卡年销量仅40万辆,且政策限制仍未完全解除。
日产汽车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巨头在产业革命中“船大难掉头”的缩影。从Leaf的辉煌到ARIYA的溃败,从戈恩时代的激进扩张到今日的断臂求生,其兴衰轨迹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中,速度与生态已成为比规模更重要的生存法则。
在林述成看来,“Re:Nissan”计划与其说是复兴蓝图,不如说是生死赌注。当裁员、关厂等“止血”措施触及极限,日产需要证明的不仅是成本控制能力,更是重构价值链的魄力。在中国市场,其能否依托本土化研发与生态合作,在2026年前打造出真正的“爆款”新能源车,将决定这个百年车企的自我救赎能否成功。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