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条引发的“跨国战争”
2025年5月,大阪一家烧鸟店贴出一张写着“本店不接待中国人”的简体中文告示,理由是“中国游客没礼貌”。短短两天,风波从日本X(前推特)扩散到微博、小红书、B站,一场跨国舆论战就此爆发。
母公司很快致歉,涉事门店迅速“人间蒸发”,舆论暂时冷却。但我想说这场风波撕开了更深层的矛盾:当“个别行为”被上升为“群体标签”,当“文化冲突”被简化为“国籍歧视”,日本社会与中国游客之间,究竟隔着怎样的认知鸿沟?
从“谢绝中国人”到“隐形拒绝”:你可能经历过的无声歧视
大阪烧鸟店事件,是“明面上的拒绝”;但更深层的问题,是那些看不见的、无形的“隐形歧视”。
我就遇到这些事——却当时没意识到这就是“歧视”:
- 租房时,对方一听是外国人就说“没空房”,或者直接就拒绝出租。
- 即便日语会说,去便利店打工却被拒绝,说你“不适合与顾客交流”。
- 在街上无故被警察盘问,理由只是“例行检查”。
。。。。。
这些看似“偶然”、“无恶意”的行为,实则是许多在日外国人长年生活在“潜规则”中的一种集体体验。
日本社会的“秩序洁癖”与“选择性包容”
日本社会以“礼貌”著称,但这种“礼貌”背后,是一种对“秩序”的近乎执念的追求。垃圾分类要细分30多种;上下班高峰期电车保持秒级准点;超市排队即便没摄像头也绝少插队。
但也正因为这种系统的精密,当“外来者”打破预期,“排斥”就成了最简便的修复机制。
- “不接待外语顾客” → 因为不想犯错、怕麻烦
- “外国人不守规矩” → 一两件小事,就可以定义一个群体
- “文化差异太大” → 成了拒绝你的正当理由
更重要的是,日本法律虽然宪法第14条写着“人人平等”,但民间领域缺乏具体反歧视法——现在很多店铺选择顾客,并不违法。
歧视还是自卫?中日之间的“误读”与“对抗”
这场风波不仅反映出日本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排斥,也暴露了中国游客的某些“文化无意识”:
- “大声喧哗、插队拍照”的行为虽然并非多数,但通过社交媒体放大后,塑造了“中国人=没素质”的刻板印象
- 而国内部分自媒体“反击”声浪中,也夹杂着“你日本就是应该服务我”式的优越情绪
这不是对话,而是对抗。
怎样打破这种沉默而广泛的“隐形歧视”?
歧视从来不是一纸告示的产物,它往往深植于潜意识中,悄无声息地流淌在日常生活里。
它不是喊口号就能消除的,更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代代传递、潜移默化。
要真正改变,并不只是呼吁包容那么简单,而是要用时间、教育与制度,一点点撼动那层“看不见的围墙”。但这条路很长。
最后我想说
歧视是偷懒的暴力,理解是艰难的和解
烧鸟店的那张告示或许已经撕下,但社会对“异类”的拒绝,并不会随着店关人散而自动消失。
当“谢绝中国客”从个案演变为符号,我们需要警惕的不仅是歧视本身,更是那种将复杂人性压缩为国籍标签的思维惰性。
毕竟
真正的文明,从不用一张纸定义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