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园航拍(图源:视觉中国)

以音视频产业为“核心树干”,长沙市马栏山集聚了近5万名专业人才、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千亿元。

今年“五一”假期,长沙马栏山热闹非凡。当你漫步在马栏山,可在长沙世界之窗观赏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各类文创表演,或许还能在湖南广电、芒果TV偶遇你喜爱的明星或热门综艺节目的录制现场。

这里是湖南文化与科技展现的一角。近年来,从湖南卫视的“现象级”内容输出,到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对标“中国V谷”;从千年文物借数字技术“复活”,到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小微文创企业——湖南文化与科技产业融合,备受瞩目。

4月初,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支点杂志社联合调研组前往长沙,走访调研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芒果超媒、中广天择总部基地等一系列文化产业标杆企业与园区,探寻文化湘军的蝶变密码。

马栏山现象:汇聚5家上市公司,市值近千亿元

在“浏阳河九道弯”的第八道弯处,也是长沙市的“东大门”,曾被称为“最大城中村”的马栏山,如今已成为备受关注的“中国V谷”。

这里是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这里没有自然山脉,却以“视频文创”为基石,成为湖南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业高地。

数据显示,2024年,该文创产业园内的企业营收突破2700亿元,聚集企业超3000家,平均每栋楼宇孕育数十家上下游企业,“上下楼即上下游”的生态蔚然成景。

4月10日,支点记者来到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一个个“文化+科技”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一幅幅“热辣滚烫”画卷迎面而来。

马栏山的崛起,离不开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记者了解到,该文创产业园区汇聚了芒果超媒、中广天择、中南传媒、电广传媒、天舟文化5家传媒上市公司,还有186家规上企业、165家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了华为、爱奇艺、网易、凌云光等一大批技术研发、内容制作、动漫游戏等领域头部企业入驻,并带动一批供应链企业向马栏山集聚。

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接近千亿元,其中芒果超媒市值超过536亿元,市值在传媒板块的排名仅次于分众传媒(1033亿元)、光线传媒(577亿元)。

4月10日,支点记者走进上市公司中广天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基地,2000平方米的演播厅正在搭建一档全新的饮食文化类节目。

“我们看好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视频产业中的巨大潜能。”中广天择相关人士说,目前公司正在深耕微短剧、动漫等热门应用场景。

在微短剧领域,中广天择旗下马栏山天择微链公司重点布局网络剧片智慧服务。该公司董事长关敬蓉表示,微短剧是文化输出的创新载体,是跨文化全球传播的利器。

为了掘金微短剧市场,中广天择联手多方,与阶跃星辰、长沙马栏山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建设数字视频垂类大模型,打造集剧本创作、审核、剪辑、上映等功能于一体的微短剧智能生产平台。

动漫游戏产业同样是马栏山重点布局的新赛道。去年6月,马栏山迎来了网易(长沙)数字产业中心的落户,随后CG模型网、兴漫、808动画梦工厂、空间蛙普等20余家游戏动漫相关生态企业接连落户。

如何让这些初创企业快速成长,不断有爆款频出?马栏山实现“从0到1”的突破,少不了扶持政策的支持。

据了解,目前马栏山文创产业园区组建了1亿元的“马驹计划”专项资金,助力高成长性的初创企业、团队(项目),还设立了5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为成长期、扩张期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同时配备总规模不少于20亿元的马栏山文化产业基金,重点扶持链主型、龙头型企业。

从人才到项目,从中小创业团队到龙头企业,马栏山正在成为全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逆袭的新范式。


中广天择总部基地大厦(企业供图)

文化科技融合,抢占文创产业高地

早在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时就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如何率先蹚出一条中国特色、湖南特点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新路径呢?湖南提出:在空间上以马栏山为核心,在产业上以音视频为核心。

2017年,面对地产开发商的巨额投资邀约,湖南省政府立足长远发展战略,毅然将马栏山3平方公里核心区定位为“视频文创产业园”,并纳入省级战略——“北有中关村,南有马栏山”。湖南省政府高层认为,文化科技融合不仅能创造更高的附加值,更能形成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在马栏山(长沙)视频文创园党工委书记曾雄看来,马栏山的文化和科技“双向奔赴”正在呈现。以音视频产业为“核心树干”,马栏山集聚了近5万名音视频产业人才,向上游延伸至芯片、算法等硬科技,向下游拓展至IP开发、内容出海,形成“创意——制作——存储——播发——交易”全链条,培养、推动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让“文物焕活”,无数文化瑰宝被唤醒。打开芒果数智开发的“山海”App,就像进入了一座“二十四小时不打烊”的线上博物馆。来自全球的数字馆藏扑面而来,令游客叹为观止。

“独具匠心的创意产品,激发了新消费的设计创造活力,更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湖南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钟君说。

钟君告诉支点记者,目前湖南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发布,上线2万余件文物,获备案大模型达到4家,居中部省份第一。湖南还拥有5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稳居中部第一。

数据显示,2024年,湖南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收3626.5亿元,同比增长13.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1位。

文化湘军成群。湖南广播影视集团2024年营收198.3亿元,连续8年稳居亚洲电视品牌行业第2位;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2024年营收138.1亿元,蝉联“全球出版50强”中国企业第二位;蓝思科技荣登“2024年中国品牌价值500强”,实现营收227亿元。

“音视频全产业链犹如一棵‘巨树’,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典型业态。”钟君表示,抢占全国乃至全球音视频产业研发、展示、制造、交易制高点,培育湖南新的万亿产业,“湖南打造‘文创特区’指日可待”。

目前,湖南已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的文化和科技融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谋划实施20个文化和科技融合重点项目。

一批文化科技类龙头企业扎堆湖南,是当地以“文化+科技”为核心引擎,创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试验区的信心与决心。


观众在马栏山展区参观体验。(图源:视觉中国)

技术与算力,“双重依赖”待解

在迈向“万亿级文化产业集群”的进程中,湖南还面临核心音视频技术依赖、产业链生态割裂、国际竞争力不足等多方面的挑战。

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这里每年有数以百计的文化影视产品出口海外。

该文创产业园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园区内不少短剧制作企业都表达了提升翻译和配音效果的诉求。

如何化解企业诉求?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组织团队进行攻关,研发出一项AI译制技术。

虽然这种AI译制技术为湖南微短剧出海带来了海量的播放量,但用户黏性不足。从微短剧单集播放时长看,目前单集平均观看时长仅2.3分钟,远低于Netflix的15分钟。

与此同时,虽然AI译制技术提升了翻译效率,但是与文化语境适配度不高,从而导致《恰同学少年》等短剧在欧美市场遇冷。

“翻译速度影响出品周期,译文和配音能否跨越文化表达感情更是影响剧集质量的关键因素。”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坦言,受限于人工翻译的速度、高水平翻译人才的数量,只有少数剧目能得到精心译制,一些剧集甚至只能通过机器粗糙翻译。

从音视频技术层面上看,尽管湖南在超高清视频芯片和AI大模型领域取得突破,但关键环节仍受制于人。以视频渲染引擎、音视频编解码工具为例,该技术工具的核心软件主要依赖进口,而高性能摄像机、虚拟现实设备国产化率并不高。

此外,虽然AI译制技术已经落地马栏山文创产业园,但是底层算法模块仍基于国外开源框架,存在技术断供或是卡脖子的风险。

在大模型训练方面,以万兴“天幕”为例,其单次训练需要2000P的算力资源,而目前湖南仅国家超算长沙中心能提供稳定的算力支持。算力成本高昂导致中小文创企业难以进行技术迭代。

在应用场景层面,虽然湖南博物院“山海”App整合全球70处摩崖石刻资源,但是中小型博物馆数字化率并不高。以“文物活化”为例,通过高精度3D建模,单件文物的成本约10万元,令多数机构望而却步。

此外,高质量中文语料库建设滞后,现有数据开放共享机制不足,导致大模型训练数据中中文比例较少,制约内容生成的精准性。

音视频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业态,音视频大模型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抓手。万兴科技董事长吴太兵认为,当前湖南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对于以音视频大模型为抓手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等关键问题的紧迫性、复杂性和可行性认识不足;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算法基础薄弱。

在吴太兵看来,湖南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要想走得远,还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团队。

培育跨学科人才,构建大模型发展生态

湖南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钟君同样看到了湖南复合型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他告诉支点记者,国内高校文化和科技交叉学科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人才供给滞后于发展需求,企业很难招到既懂科技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搞科技的看不懂文化、搞文化的看不懂科技”的情况普遍存在。

湖南明和光电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文旅全产业链综合型企业,总员工260人,文化创意类员工仅18人,占比不到7%。

湖南省演艺集团目前在职职工930人,具有数字科技专业背景的软硬件开发及互联网行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足20人,占比仅2%。

支点记者了解到,目前湖南大力实施“芙蓉人才”计划,创新高校学科设置,打通产学研贯通渠道,让越来越多青年创客、“内容+科技”复合型、文化科技领域紧缺人才进驻、扎根、成长。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少波告诉记者,湖南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之路前景可期,人才梯队建设、双向赋能平台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李少波看来,湖南作为文化大强省,应以“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思路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瓶颈,通过“一高地、二平台、三链条”的顶层设计,即打造“文化+科技”跨学科人才高地、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的两大发展平台,以及科技文化双向赋能的三大产业链,包括创意设计——先进制造——文化产品产业链;数字传媒——媒体融合——潮流视频产业链;文艺创作——文化创意——智慧文旅产业链,从而致力于将文化产业打造为湖南省又一万亿级产业。

如何突破大模型所需算力的瓶颈制约?吴太兵认为,音视频大模型将成为湖南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抓手,建议由马栏山管委会牵头,构建湖南大模型发展生态;聚焦音视频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共建音视频行业AI大模型公司,吸引更多头部企业、领军企业落地长沙,打造音视频产业集群生态。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湖南还应建立“音视频智算中心”,整合超算中心、企业私有云与“东数西算”节点资源,提供普惠算力服务,降低中小文创企业运营成本。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湖南正积极支持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高性能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文化科技领域应用布局,强化算力底层支撑。

未来,随着音视频大模型生态成形,湖南文创产业有望从“区域标杆”跃升为全国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极”。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刘定文


新浪微博|@支点财经

地址|湖北·武汉·楚天传媒大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