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握手不到一天,特朗普就放出风声,说可能要给北京打电话,白宫那边也跟着表态,说是要“重启对华关系”。
这可真是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要知道就在不久前,特朗普政府还对咱们的商品横加关税,一副要斗到底的架势呢。
中美联合声明刚发布,特朗普便急不可耐地向外界宣告“胜利”,在记者会上他兴奋表示:这是一场“全面重启”,是中美关系的良好开端。
但几乎与此同时,美国主流媒体的版面上,却呈现出一种与白宫截然不同的腔调:“特朗普被迫让步”、“中国的反抗换来了成果”、“特朗普满足了中方的所有核心要求”。
刚刚放下的贸易大棒,又想伸出橄榄枝?就在中美日内瓦会谈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特朗普一句“我或许将在本周末与中方通话"让人浮想联翩。这位曾对中国商品挥舞145%关税大棒的总统,为何突然转变态度?他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会谈结果公布后,特朗普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他称中美谈判“富有成效",双方实现了贸易上的全面重启,甚至强调华盛顿无意损害北京的利益。这与之前咄咄逼人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特朗普为何突然示好"?
起初那会儿,华盛顿那边先是送来一阵暖风。日内瓦刚握完手,美国总统就隔空喊话,说琢磨着给北京打个电话。白宫也赶紧帮腔,说什么要“重启对华关系”。
总统先生更是把那次会谈夸上了天,形容是“富有成效”,好像中美贸易关系马上就要“全面重启”了,甚至破天荒地表示不想损害中方利益。这姿态,可真是积极得让人有点儿不敢信。真心想缓和?还是背后藏着别的算盘?
有人说,美方这是急着在关税问题上再捞一笔。毕竟,有些关税暂停就那么九十天,后面怎么变,谁也说不准。还有人琢磨,美国佬怕是又盯上了我们的稀土。那玩意儿可是“工业维生素”,他们的高科技、军工都指望着这个,能不眼馋吗?这番殷勤示好,到底几分真情,几分假意,着实耐人寻味。
可谁能想到呢?北京这边刚点了头,说高层可以见见面,市场也跟着松了口气,以为能消停几天。结果呢?一天都没到,这位美国总统就把脸一翻,那速度,简直是绝活儿!
公开场合直接撂下狠话:想让我们取消已经加上的关税来换谈判?门儿都没有!这种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操作,到底是这位爷标志性的极限施压——看你稍微松点口,我立马加码?还是说,他们政府内部对华政策,压根儿就没统一过,吵得不可开交?
你瞅瞅,他们那位财政部长,被人追问是谁先提议联系的时候,那紧张劲儿,话都说不利索,跟总统那斩钉截铁的口气一比,太有意思了。这不就更像后者了吗?说起来,华盛顿在对华政策上“翻烧饼”,也不是一回两回了。想当年,2018年好不容易谈成的经贸协议,说撕就撕,那“信用”二字,在他们那儿,轻飘飘的,跟鸿毛似的。
跟华盛顿这边的反复无常比起来,北京的态度可就稳当多了,也清楚得多。同意在瑞士跟美国高层见面,中方说得很明白:一是全世界都盼着呢,二是我们自己也有利益考量,三呢,也是应了美国工商界那些人的呼声。而且,中方特意点出来,是美方先递话要求谈的。
最关键的一点,这次见面,中方定义的是“会谈”,不是“谈判”。
“会谈”嘛,就是大家坐下来,增进点了解,把各自的立场说明白,可不代表就要解决具体问题,更不等于要做出什么实质性的承诺。这既保持了外交上的灵活性,也牢牢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中方一直都是那句话:“要打奉陪到底,要谈大门敞开”。
维护国家发展利益的决心,硬得很,绝不会因为一次会谈就打折扣。尤其是在稀土这类关乎国家安全和长远命脉的战略资源出口上,北京的态度更是硬邦邦,明确说了要加强管制,严打走私。这可就戳到美国的痛处了。
谁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储量国、生产国和出口国呢?整个产业链条都在我们手里,美国那些高科技产业,特别是军工复合体,对中国的依赖不是一般的高。中方这种“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的清醒和坚定,那可是攥紧了手里实实在在的筹码。
这些战略意图和反制措施背后,是冰冷而客观的现实撑腰。贸易摩擦打了这么久,哪能没有代价?之前,美国一度对中国出口到他们那儿的商品,加征了高达百分之一百四十五的综合关税,中国当然也进行了对等反制。
这直接后果就是,美国经济数据亮起了红灯。他们自己商务部的数据都说了,当年第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要萎缩,这可是三年来的头一回!三月份的贸易逆差更是吓人,创了历史新高,达到了一千四百零五亿美元。
这数字,跟美国总统嘴里那句“美国什么损失都没有”的轻松话,简直是天壤之别,讽刺得很。关税那么高,美国企业的生产成本、老百姓的生活开销都往上涨,那些特别依赖中国市场和供应链的美国企业,更是叫苦不迭,天天盼着两边能谈拢,少损失点儿。
就算日内瓦会谈有了点所谓的“进展”——双方同意各自取消对对方商品大约百分之九十一的加征关税,还有百分之二十四的关税暂停加征九十天——可不还有差不多百分之十的关税,一动没动吗?这所谓的“成果”,顶多算是暂时止了点血,离根治还差得远呢!
金融市场的反应最直接:中方同意会面的消息一出来,道琼斯指数噌噌往上涨。美国那边一说不撤关税,股市立马掉头向下,那点乐观预期,跟泡沫似的,一戳就破。
这么一来,中美关系就掉进了一个充满变数的漩涡里。那九十天的关税暂停期,无疑成了个关键的窗口,也是双方接下来你来我往、继续掰手腕的重要节点。
九十天一过,要是谈不出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那些被暂停的关税很可能又要杀回来,到时候,局面怕是又要紧张起来。虽然白宫的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嘴上说得挺乐观,预测九十天后中美能达成个更广泛的协议,但这乐观能不能变成现实,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变数不光来自外部的谈判,美国内部的因素也复杂得很。总统和财政部长在对华策略上,明显不是一个调调儿。一个咋咋呼呼,恨不得天天喊打喊杀。一个相对务实谨慎,更像个生意人。
据说,这位金融出身的财长,对会谈本身就没抱太大希望,更多是想缓和一下紧张气氛,建立个沟通渠道。而且,就算嘴上说着要缓和,美国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小动作可一直没停,这不明摆着给双方关系改善添堵吗?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展现出的是“听其言,观其行”的战略耐心和定力。中方官员去瑞士,听说日程排得满满当当,跟美方官员见面只是其中一项,并不是专门为这个跑一趟。这种安排本身,就透着点儿微妙的意思,也是在避免外界把这次接触解读成正式谈判的开始。
北京这边,既表达了想通过对话商量解决问题、实现双赢的意愿,也清清楚楚亮明了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和发展权利的底线,而且做足了准备,不管出现什么复杂情况,都能应付。
那位美国总统曾放风说,可能会在某个周末跟中方领导人通个电话。不过,鉴于他以往说话不算话的“光辉业绩”,这电话能不能打,就算打了,又能对这盘棋的走向产生多大影响,都还是个未知数。中美关系这盘大棋,显然还远没到分胜负的时候。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