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谈判刚刚在日内瓦落下帷幕,联合声明发布后的48小时之内,华盛顿和北京就再次展开了新一轮博弈——双方明明同意了未来90天继续协商、以争取最终协议,但现实比协议更紧张。
五月十二日这一天,白宫召开记者会,美国总统特朗普高度评价此前的谈判成果,却在说到后续议题时话锋一转,抛出威胁:如果三个月内谈判仍未达成协议,关税将从当前30%大幅上调,“远高于现有水平”,传递出强硬信号。此举让刚刚缓和的气氛骤然紧张。据统计,中美目前互征关税范围已经影响出口总额超过数千亿美元,每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牵动着出口企业的神经。
紧接着,5月13日,美国商务部以防止技术外泄为由,撤销了拜登政府时期制定的AI扩散规则,并针对中国出台更严格半导体管制措施——不仅点名华为和中国AI企业,还明言“在全球任何地区用华为昇腾芯片参与AI模型训练皆被视作违规”。这一调整意味着,美方正收紧战略性科技产品出口,把限制扩大到除本土外的任何市场。对于正加速追赶的中国AI企业来说,这无疑加大了发展难度,因为算法优势归根结底要依靠高算力芯片,而这部分主要供给仍仰赖美国厂商。
在此背景下,芬太尼问题也成为新的摩擦点。联合声明提及的基于芬太尼造成的公共卫生危机,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20%关税暂未撤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5月13日回应称,中方希望美方停止甩锅推责,以合作、平等、互惠态度开展磋商。但短短几小时后,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公开表示,这项关税是向中国发出的“明确警告”——如果中方没有在合作上展现更多诚意,美国将采取进一步措施。这一立场与特朗普时期主张无异,事实上,2017—2023年间,美国通过关税威慑多次将芬太尼议题与贸易问题捆绑在一起,其间中国对美出口的化学品监管压力不断加大。
面对突变局势,14日中国政府召集商务部、工信部等十部门,与包括内蒙古在内七个稀土主产省(区)召开闭门会议,再次强化了稀土生产、流通、出口等环节的全链条监管,要求实现“无死角、无漏洞”管理,严防战略矿产非法外流。此前,彭博社曾引述业内人士分析,美方希望以将对华关税降至60%以下,换取中国政策松动。这表明美国制造业、尤其军工和新能源领域对稀土供应依赖已到临界点。
2024年以来,全球稀土市场波动明显。数据显示,中国稀土产量占据全球七成份额,高纯度稀土金属的加工能力世界领先。以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为例,钕铁硼等稀土材料几乎完全依赖中国供应。美企虽然加快了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地稀土布局,但在产业配套、环保标准及成本控制上仍存在差距。一旦稀土出口政策收紧,相关行业短期内替代难度极大。
纵观双方动作,贸易战虽未止歇,但不同于2018年那种简单的关税加码,本轮交锋涉及科技、能源、公共安全等更广领域。而联合声明规定的90天谈判窗口,刚刚拉开大幕,已呈现出“针锋相对”的攻防态势。美方希望通过高压谈判在关税、技术出口、药品管控方面获取主动权;中方则依托稀土等资源要素,确保谈判筹码和产业安全。
实际情况决定,无论是哪一方,单边施压只会推动对手深化“去依赖”策略,导致优势递减。从长远来看,经贸关系的复杂性早已超越传统商品关税的层面,逐渐演变成多个国家产业政策、技术研发、自主创新能力的较量。当前阶段,胜负未分,但可以确认的一点是,凡涉核心利益,任何让步都将十分有限。双方如何在强烈博弈中寻求平衡点,或许才是整个谈判周期内真正的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