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阳村,刘大伟是人人称赞的好男人
——孝顺的儿子,体贴的丈夫,热心的邻居。
"刘大伟那小子,真是个好人啊!年纪轻轻就回村照顾老人,
现在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村支书老李常说。
谁能想到,在平静的村庄表面下,一场涉及76名村妇、
超过百万元的骗局正在进行。
当陌生男子江成出现在刘家门前那天,一切开始崩塌。
"刘大伟,游戏结束了。你以我的名义骗了多少人的钱?"
01
阳村坐落在群山环抱的盆地里,几百户人家散落在绿油油的田野间,秋日的晨雾还未散去,刘大伟已经起床为母亲准备早饭。六十八岁的刘母腿脚不便,几年前就只能靠拐杖行走,平日里大大小小的家务活都落在了刘大伟身上。
"大伟啊,你今天又起这么早,该多睡会儿的。"刘母坐在轮椅上,看着忙前忙后的儿子,眼中满是疼爱。
"没事,妈,我习惯了。"刘大伟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放在母亲面前,"趁热喝,我放了您最爱吃的枸杞。"
从旁边房间走出来的是刘大伟的妻子张梅,她看到这一幕,脸上泛起了笑容:"妈,您看大伟多孝顺,全村人都夸他呢。"
确实,在阳村,刘大伟的名声极好。四十岁出头的他,身材微胖,圆脸上总是挂着和气的笑容。十三年前,他从县城搬回来照顾日渐年迈的父母,恰逢父亲病逝,他便留在了村里,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做一些小本生意补贴家用。村里人提起刘大伟,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刘大伟那小子,真是个好人啊!"村支书老李常说,"年纪轻轻就回村照顾老人,现在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
阳村跟全国许多农村一样,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刘大伟初中毕业后在县城打过几年工,据说做过会计,懂些财务知识。这在村里是稀罕技能,慢慢地,他成了村里妇女们的"财务顾问"。
"大伟,这个通知书说的是啥补贴啊?我能拿到吗?"
"大伟,我想给儿子在城里存点学费,这钱怎么存收益高啊?"
"刘大伟,我家那口子寄回来一万块钱,我想做点小生意,你给参谋参谋。"
每当这时,刘大伟总会放下手头的活,耐心解答。久而久之,他在村里的威望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留守妇女中间。
饭后,张梅收拾碗筷,刘大伟坐在院子里翻看着几份文件。这时,隔壁的王婶走了进来。
"大伟,又来麻烦你了。"王婶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我前几天听你说的那个项目,我想再了解了解。"
刘大伟放下文件,笑着站起来:"王婶,坐。我给您倒杯水。"
张梅从厨房探出头来:"王婶来了啊,要不要吃点水果?"
"不用不用,就是来问问事。"王婶摆摆手,目光落在桌上的文件上,"这就是你说的那个农村小额信贷项目吗?"
刘大伟点点头:"对,这是县里新推出的扶持农村女性创业的项目,利率低,手续简单。我看您正好符合条件。"
王婶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啊?那我能贷多少?"
"根据您的情况,应该可以贷到三万。您要是感兴趣,我可以帮您准备申请材料。"刘大伟从文件堆里抽出一张表格,指着上面的各项内容给王婶讲解。
张梅在一旁看着丈夫耐心的样子,心里满是自豪。她嫁给刘大伟十年了,从未后悔过。虽然生活不富裕,但刘大伟的人品让她倍感安心。村里人有困难找他帮忙,他从不推辞;婆婆生病,他日夜照顾;对她,也是体贴入微。别人总羡慕她嫁了个好男人,她自己也这么认为。
中午时分,刘大伟骑着摩托车去了镇上,说是帮王婶办理贷款的事。张梅在家陪婆婆说话,同时准备晚饭。
"妈,您看电视吧,我去菜园摘点新鲜蔬菜。"张梅说着,拿起篮子准备出门。
"好,你去吧。"刘母点点头,"顺便看看李婶家借的那个簸箕还回来没,大伟说今晚要用。"
张梅来到菜园,看到几个村妇正在说话。见她来了,纷纷打招呼。
"张梅,你家大伟真是个好人啊,前天帮我家申请的那个低保通过了,多亏了他。"李婶笑着说。
"是啊,你有福气。"另一位陈大姐附和道,"找个又孝顺又能干的男人不容易。"
张梅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大伟就是爱帮人,有时候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值得!"李婶说,"我那闺女前几个月通过大伟投资了一个项目,这不,刚分了红利,比银行存款强多了。"
张梅闻言微微一愣:"投资项目?他没跟我说过啊。"
"可能是怕你担心吧。"李婶解释道,"男人嘛,有些事不爱跟家里人说,怕你们担心。我家那口子也是,做了多大事都瞒着我。"
几个女人都笑了起来,张梅也跟着笑了,但心里却有一丝疑惑。大伟从来不瞒她事,为什么会有她不知道的投资项目?
傍晚时分,刘大伟回来了,带了一袋新鲜的肉。
"今天办事顺利,再加上遇到老同学,他请我吃饭,我推辞了,就买了点肉回来。"刘大伟笑着说。
吃饭时,张梅想起下午的事,随口问道:"对了,听李婶说她女儿通过你投资了什么项目?挺赚钱的?"
刘大伟夹菜的手顿了一下,很快恢复正常:"哦,那个啊,就是县里一个农产品加工厂,我一个朋友开的,缺资金,我就介绍了几个村里人参与。李婶女儿投了两万,上个月分红三千多呢。"
"这么赚啊?"张梅有些惊讶,"你怎么没跟我说?我们也可以投点啊。"
"我想着咱家钱不多,万一亏了怎么办,就没敢拿咱家的钱冒险。"刘大伟解释道,"再说那个项目小,也就十几万的规模,现在名额满了。"
张梅似乎接受了这个解释,不再追问。饭后,刘大伟的手机响了,他看了一眼,说:"我出去接个电话。"
站在院子里,刘大伟压低声音说着什么。张梅从窗户看出去,只见丈夫的背影在夜色中显得有些神秘。她突然感到一丝不安,但很快又摇摇头,将这种感觉赶走。大伟是全村公认的好人,她怎么能对他有不信任的想法呢?
回到屋里,刘大伟显得心情很好,还提议周末带母亲和妻子去县城玩。在温馨的氛围中,张梅忘记了刚才的不安,期待着周末的家庭时光。
这一晚,阳村在宁静的月光下慢慢入睡,没人知道这平静的表面下正酝酿着一场风暴。
02
周末很快到来,刘大伟开着借来的面包车,带着母亲和妻子去了县城。几年没出村的刘母兴奋得像个孩子,东看看西瞧瞧。
"妈,您想吃什么?今天我请客。"刘大伟搀扶着母亲,满脸孝心。
"随便,随便,能出来走走就很好了。"刘母笑得合不拢嘴。
他们来到一家档次不低的餐厅,点了几个硬菜。张梅看着菜单上的价格,有些担心:"这里的菜好贵啊,我们平时不是去街边小店吗?"
"偶尔改善一下嘛,妈难得出来一次。"刘大伟不在意地说。
饭后,刘大伟又带她们去了县城最大的商场。这里的东西价格不菲,张梅只是看看,不敢多想。出乎她意料的是,刘大伟给母亲买了一件羊毛衫,给她挑了一条漂亮的围巾。
"大伟,这太贵了吧?"张梅小声问道。围巾标价三百多,在农村,这可不是小数目。
"没事,我这个月收入不错。"刘大伟笑着说,"你戴上肯定好看。"
回家路上,张梅心里盘算着家里的收入。刘大伟说是做了点小生意,但具体是什么,她也不太清楚。平日里家用倒是不缺,只是没想到能一下消费这么多。
接下来的几天,张梅注意到了一些以前忽略的细节。刘大伟的手机总是不离身,有时半夜还会接到电话,神神秘秘地到外面去讲。有几次她醒来,发现丈夫不在床上,只听见院子里低沉的说话声。
"您放心,钱肯定安全...对,回报率至少百分之二十...不是,这个项目只对内部人开放,您能参与是因为我担保..."
这些片段让张梅感到不安,但她又不好直接询问。毕竟,刘大伟对她一直很好,对母亲更是照顾周到,村里人也都夸他。她告诉自己,可能是农村合作项目之类的事情,丈夫怕她担心才没说明。
一天早晨,张梅在整理衣柜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沓现金,足有两三万。她吃了一惊,这在农村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正犹豫要不要问丈夫,刘大伟回来了。
"你在找什么?"刘大伟的声音让她吓了一跳。
"没,没什么。"张梅下意识地将信封塞回原处,"就是整理一下衣服。"
刘大伟的目光在信封上停留了一秒,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噢,我来帮你吧。"
晚饭时,张梅鼓起勇气问道:"大伟,我今天看到衣柜里有笔钱..."
"哦,那是我攒的一点小钱,"刘大伟不假思索地回答,"准备给妈买件好点的冬装,想给你个惊喜的。"
"这么多钱,你是怎么攒的?"张梅追问道。
"就是平时做点小买卖,再加上帮人跑腿赚的辛苦钱,积少成多嘛。"刘大伟解释道,随后转移话题,"对了,听说村里要修路,明天我得去开个会。"
张梅没再多问,但心里的疑惑更深了。她知道村里人的收入水平,以刘大伟平时的活动,很难短时间内积攒这么多现金。
第二天,刘大伟一早就出门了,说是去镇上开会。张梅送走婆婆去村头晒太阳后,忍不住又打开了那个信封。这次她仔细数了数,整整三万二千元。信封里还有一个小本子,记录着一些名字和数字。她翻开一看,上面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