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腾冲的固东镇顺利刘家寨,有一位与皮影艺术相伴一生的民间艺术大师——刘永周。自1944年出生,岁月流转八十余载,他的人生始终与皮影交织缠绕,用毕生心血守护着这门古老艺术的璀璨光芒。

刘永周出生于名副其实的皮影世家,是刘家寨皮影戏的第四代传承人。从他的曾祖父算起,到如今的孙辈,刘氏一门从事皮影的制作与表演已有六代。



刘永周是伴着皮影音乐的优美旋律长大的,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让他还在幼年时便深深地爱上了皮影戏。十多岁时他便跟随父辈学习皮影制作与表演,在父亲及其队友的指导下,他脱颖而出。但是好景不长,在刘永周二十几岁的时候亲眼目睹父亲刘定忠经历文革的动荡,几大箱的皮影靠子、道具被没收,烧了一天一夜。改革开放后,腾冲皮影又逐渐恢复起来,刘永周又重拾皮影行当,用刘永周的话来说“当时兴盛一时”。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皮影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影视、录像、互联网及外来文艺的冲击下,刚获新生的皮影艺术顿时变得七零八落,活动圈子越来越小,观众越来越少,皮影组织逐步解散,艺人纷纷改行。面对皮影起起落落的境遇,如何让皮影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占有一席之地,成了刘永周思考的问题。



在刘永周祖父那一代,在皮影圈流传一句话“皮影传男不传女”,虽然刘永周父亲在世的时候也打破了规矩,但是只收了2个女徒弟。刘永周转念一想,改革开放就要全面改革,传承的接力棒需要传递给下一代。刘永周彻底废除了“皮影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女徒弟学习皮影也不再受限。之后,刘永周将家族中的女同志召集起来从皮影靠子的选皮、雕刻、上色,到皮影操纵的技巧,不同角色的唱腔、对白怎么唱、说等方面,他总是不厌其烦的讲解、示范。在他传教的女徒弟中赵加会、尹其桂在唱腔上比较出色,二儿媳胡广果、大儿媳李杏连也成了皮影团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教学的开展,刘永周将寨子里面的子辈、孙辈及对皮影感兴趣的学徒全部召集起来,手把手地免费教学。据刘永周统计,他教授的徒弟有50余人。



刘家寨皮影表演注重突出其唱腔的地方特色,大量吸收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调,在对白中,还揉进了一些地方俗语、俚语,逐步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腾冲皮影“西腔”流派。随着皮影戏逐渐走向国际国内各大舞台,外省游客的增多,刘永周发现方言的唱词、对白游客听不懂。经过思考探索,刘永周改良了剧目,使橡皮筋、钓鱼线等工具,加上手上的小技巧,让皮影的眼睛会动、嘴巴会张、翅膀能飞,使皮影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再加上普通话录音的曲目,耍的时候让动作与背景一致。但是刘永周认为动作与录音融合得还不够。随后,刘永周又继续摸索,尝试使用投影加入字幕,把唱词、对白转化为普通话,在屏幕底部显示。



刘家寨皮影戏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坚守的是文化基因,创新的是与时代接轨,目前已经传承到第六代,每一代都有出彩,都有各自的使命和担当。刘永周一直鼓励第六代传承人(孙子刘朝侃)在皮影的制作与表演上进行创新。他常教导后辈,皮影传承要学会“走出去、引进来”,在2016年孙子刘朝侃创办永周皮影馆的时候,刘永周带领孙子刘朝侃到唐山进行考察,让孙子刘朝侃拜唐山的皮影艺人为师,学习唐山夜光皮影的制作、表演技艺。据刘朝侃介绍,自从他开办皮影馆以来,刘永周时常牵挂着馆内弟子的学习情况,只要一有时间就来馆内教弟子们怎么画人物细节,怎么耍把,还为遇到的难题出谋划策。”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刘永周依然不敢歇息,仍坚持亲力亲为。他说:“趁身体条件允许的时候,还要多写下几个剧本、参加几场演出,指导一下小辈们,即使哪一天突然不在了,皮影也能传承得下去,也对得起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照顾与期望。”

如今刘永周正用自己的方式,为皮影艺术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让这份传统的艺术瑰宝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图文来源:固东镇人民政府(王治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