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印度正在庆祝他们的“朱砂行动”所取得的“辉煌胜利”,莫迪表示:“巴基斯坦的无人机和导弹,在印度面前如同稻草般落下,巴基斯坦人现在已经陷入了彻底的绝望。”

然后印度将开启为期十天的胜利庆祝。

不知道为啥,看到这个新闻,没觉得好笑,反而有一丝心酸。虽然大家经常调侃什么“莫迪老仙”,但莫迪其实是个实在人,是个头脑清楚的实用主义者。

他告诉印度国民,印度已经大赢特赢,并不是因为他真的这样阿Q,而是因为他必须阿Q,要不没法向国民交待。

大家都知道印度其实是个心气很高的国家,而且一直不咋掩饰自己的企图。没错,咱们印度就是要当南亚小霸王,我们就是要来称霸的,不过听了印度的发言,大家都笑而不语,摸摸它的头就散了。而兔子则相反,兔子一直在强调自己绝不称霸,但从来就没有人相信。

印度是个大国,它也想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只是现实上一直办不到。现实上办不到,暂时就只好找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大炮硬不起来嘴巴总可以硬起来是吧。

而这一次印度伤得有点深,因为巴基斯坦不但一向是印度的宿敌,也一直是印度自信的来源。印度的体量几乎是巴基斯坦的十倍,理论上就是碾压对手,两家关系又不好,因此印但凡碰上啥不开心的事,就去揍一下巴基斯坦让自己开心一下,是很正常的事。

印度对巴基斯坦,确实是有过辉煌胜利的。今天咱们就来回顾一下印巴之间的三次大规模战争。



印巴之间的矛盾,往深了说是延续了几百年的宗教和民族矛盾,只看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克什米尔。我们都知道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这些以前都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笼统地称这片地方为印度。

后来英国管不起殖民地了,只好放它们独立,印度准备独立的过程中,印度教的跟伊教合不来,所以就由末任总督蒙巴顿搞了一下印巴分治,按宗教信仰的不同,分头划出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

而克什米尔这地方比较特殊,底层的老百姓基本是伊教的,上层的王公却是印度教的,一时不知该分给谁。印度就说不知该给谁那就给我呗,但巴基斯坦也坚决不同意。

因为克什米尔虽然只是一片荒芜的山区,但它居高临下,与巴基斯坦最重要的城市伊堡距离极近。巴基斯坦把克什米尔比作自己头顶上的帽子,帽子没了脑袋就凉凉了。这个比喻其实是很形象的,巴基确实承受不起失去克什米尔的代价。

而印度我们说过,是个心气很高的国家,它认为自己必须拥有克什米尔,因为有了克什米尔,才可以进图中亚,实现霸主的抱负。所以两家就争执不下,联合国当时调停说要不就投票呗,印巴都说好呀好呀。不过巴基说的投票是让老百姓投,因为信伊教的人口比较多;而印度说的则是让当地王公一票说了算,老百姓投个毛线。

克什米尔还没定好归属的时候,印度就和当地王公一直在私底下眉来眼去。印度教的王公在操盘加入印度的过程中,和伊教的老百姓发生了冲突,挥刀杀掉了不少人。这激怒了巴基斯坦境内的伊教武装,他们纷纷骑着摩托车,挺进克什米尔,跟王公的武装打了起来。

事实上巴基斯坦境内现在还是一大堆这样的武装,巴基斯坦也不大控制得了,时不时都会闹出事来。像这次冲突的起源,印度的指责不能说完全是没道理的,只是也缺乏充足的证据,也很难说跟巴基斯坦官方有关系。

1947年伊教的武装进入克什米尔后,印度教的王公打不过,于是向印度求援。印度其实是做好准备了的,立即派出正规军进入克什米尔作战。反而巴基那边,反应上就迟钝得多,一直由民兵在打,正规军不太敢上。

印度军队在克什米尔用坦克收拾光脚的民兵,打得轻松愉快。印度不但有野心有战略,人家战术上也会绣花呢。为了突袭民兵的据点,他们趁着夜色把坦克开进河里,借河水的掩护无声无息地缓步前进,等到天亮时已经推进到对手的鼻子底下,跳出来把巴基的民兵吓一大跳。

第一次印巴战争,印度是占了便宜的,最终占据了克什米尔60%的地盘。后来有国际调停,反正也占便宜了,便就坡下驴停战了。印度在这一战里打出了威风打出了自信,后来觉得可以依样画葫芦,在兔子身上也占点便宜,没想到吃了一大瘪。

第二次印巴战争是到了1965年,导火索仍是教派冲突,然后巴基那边的伊教民兵又按不住,越过实控线去进攻印度的哨所。印度当时正因为吃了兔子的瘪一肚子火,一怒之下先不管克什米尔了,干脆直接挥师攻入巴基斯坦境内,吓坏了巴基斯坦。

不过那时候,巴基斯坦已经抱到了美国的大腿,从美国获得了F86和F104这些当时来说非常先进的战斗机,而印度手上的战机,大半是跟英国买的,性能早就不行了。不过印度会来事,跟苏联关系也混得不错,进口了不少米格21。可是巴基斯坦当时的空军司令是个狠人,学了二战时德国的打法,空战开打之前就把大批还没起飞的米格21炸毁在跑道上。

后面空战的时候,巴基的空军就占了上风,跟这次一样频频击落印度的战机,夺取了制空权。夺取制空权后,地空配合,把印度坦克给打惨了。印度被迫退兵,然后在国际的调停下结束战争。

这一次两边表面上算打了个平手:两边停手,各自退回原本的实控线。巴基斯坦战术层面上赢了,但没获得实质性利益。整体确实跟这次有一点像。

事后来看,印度没有忘记这场屈辱。他们换掉了自己的总理,然后尼赫鲁的女儿,那位比英国的铁娘子还铁的娘子,英迪拉·甘地上台执政。

英迪拉·甘地带着印度深谋远虑起来,正好巴基斯坦家里有事,让印度抓住了机会,卸成了两片。

当年的巴基斯坦,还包括了现在的孟加拉国,当时叫东巴基斯坦。东巴和西巴(即现在的巴基斯坦)一头一尾夹住印度,让印度挺难受的。可是东巴和西巴矛盾也挺多,西巴地方大,经济相对好一点,巴基斯坦整个上层全部是西巴的,国家的方向基本由西巴说了算。



可东巴的人口,比西巴还多,这哪里受得了。东巴想跑路,自己建一个孟加拉国。印度知道后,就慷慨地给予支持,给人给钱,让他们使劲去闹。

1971年那会儿,事情闹大了,巴基斯坦焦头烂额,被迫在东巴用兵。英迪拉·甘地看准了时机,兵分两路,一路在北边牵制住西巴,对峙而不对打,一路迅速地攻入东巴,击溃巴基斯坦的军队。

这一战巴基斯坦从战略到战术上,都被印度拿捏了,最后的结果是国家被肢解,东巴成功跑路,很长时期变成印度的小弟。失去东巴后,巴基斯坦实力大幅削弱,和印度冲突时,就更没有底气了。要不是碰巧在路边捡到了一百多枚核弹头,那都不知道要被印度揍过多少遍了。

讲完历史,说回现在吧。印度这一次说实话受伤不浅,他们庆祝的样子,让人有点害怕。在帮我们的军火打了广告的同时,很长一段时期里,他们大概率不敢折腾了,对我们是大利好。但我们也不该忘记,印度在1965年其实并没有忘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